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冬季,唐太宗李世民结束高句丽征战,踏上回归之途。本次远征,始于当年二月,班师于当年九月,虽不能说毫无收获,但其成果却与唐太宗期望相差甚远。再联想到战士阵亡约两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且连累宰相岑文本因公殉职,返程途中的李世民意兴阑珊,不禁慨然长叹道,倘若魏征还在世,他一定会阻止这场战争。
于是,唐太宗下令,让使者飞骑返回首都长安,将当时已受罚放倒的魏征墓碑重新竖起,祭以少牢之礼(羊、猪各一,祭祀诸侯、卿大夫专用,魏征生前授爵郑国公),并让魏征遗孀及子女们立即从长安家中出发,朝着李世民御驾行进方向赶路。皇上想在路上见到他们。
大唐名相魏征墓
李世民为何会如此迫不及待重竖魏征墓碑?又为何非让人家孤儿寡母大老远跑到皇帝行辕相见?毕竟魏征去世已两年,名誉问题,难道不能等御驾回长安后再办吗?
倒是宰相刘洎的只言片语泄露了天机。据史书载,刘洎在探视完当时病榻中的李世民后,曾非常悲怆的说道,皇上病的很重,恐怕凶多吉少。
考虑到刘洎后来被诛与之有关,所以此话应该非常逼近真相。同时,前面的疑虑也找到了合理解释:李世民已不确定能否在这个冬季走完剩下的旅程。他需要利用自己尚在人世的有限时间,将魏征墓前已放倒的石碑重新竖起,并一定要以亲自接见,而不是书信之类的方式,来告诉魏征的遗孀子女们,他要收回两年前影响魏征名声的决定。
尽管史书未再记录双方会面细节,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已在阴影下压抑两年之久的魏征遗孀与子女们,在当面听到皇帝坦率承认错误,并追忆魏征生前的点点滴滴时,那幅既让人欣慰,又让人心碎的动容画面。
逝者已逝,生者还将前行。
不走寻常路的道士
魏征最先出现在历史舞台的,是一副略带滑稽的道士形象。这是因为他从小便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他本人又不愿干一些种田之类的实务,便干脆出家当道士混饭吃。与众不同的是,他这个道士不光研究《道德经》,还总琢磨天下大势与纵横之术。
道士形象的魏征
隋末乱世,群雄并起,魏征因有文化,又对个人发展有想法,便下山去响应了起兵造反的武阳郡丞(副市长级别)元宝藏,捞到一个负责文案写作的秘书工作。随后,他因文采好,被元宝藏老板——中原霸主李密看上,转调集团总部任职。
得到大老板赏光,受宠若惊的魏征仿佛打了鸡血,立即写下十大建议,希望能指导李密问鼎中原。这种事情,虽不能简单以“高材生”刚进华为便向任老板上万言书来类比,但给李密的感觉估计也差不了太远。套用一句《大话西游》台词,两人刚见面你动作就这么大,我连牙都没刷呢。对李密而言,魏征只要会写稿子就够了,没必要非得像诸葛亮一样完美。
中原霸主李密
然而,还没等他干多长时间,李密集团就被对手王世充瓦解了。39岁的魏征就此成为残军一员,随李密到长安投靠大唐。这是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的事情。
通常而言,投靠大唐的“名角儿”,如秦叔宝、程知节等人,多被安排进李世民团队。这是大唐最精锐团队,既得资源扶持,又兼能打胜仗,容易成为职业发展绿色通道。但尴尬的是,大唐体系虽多,竟没人主动联系魏征,因为他知名度太低了。
没办法,如果没有命运眷顾,就只能自谋生路。这一次,魏征没再写“十大建议”,而是向大唐皇帝李渊呈现出自己的独到价值:李密在中原还有一部分手下,比如黎阳徐世绩,尚未投降敌人,属于中立状态。而魏征跟这帮人是老同事,容易“勾兑”。所以,他愿意代大唐到中原跑一趟,争取让这帮人“弃暗投明”。
对李渊而言,这等于无本买卖,自然没拒绝的道理;而魏征代表大唐做事,也不能没有名分,总得封个一官半职。给什么级别好呢?低了,他发言没分量;高了,他名气又不够。于是,李渊便参照魏征工作经历,封了他一个负责文秘工作的秘书丞。这职务虽无实权,级别却达正五品(正县级),也算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顶着崭新的乌纱帽,魏征立即前往黎阳(位于今河南省),向徐世绩写了封劝降信。大意是,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都是秋后蚂蚱,李渊才是真命天子。现在连大老板李密都投降了,你还犹豫什么?
黎阳夹在王世充与窦建德两大势力间。徐世绩之所以苦苦坚持,可能正是在等大唐召唤。于是,他很痛快的点了头。
这时,魏征为老板提供的服务也不觉发生了变化:由单纯文秘工作迁移到外交游说工作。考虑到他当道士时最喜琢磨纵横之术,所以,本次任务的成功也可算是其多年知识与人脉积累的结果。
然而倒霉的是,还没等魏征回长安领赏,黎阳便被强邻窦建德攻陷。沦为阶下囚的魏征则被迫在后者属下当了个从六品(副处级)的起居舍人,重新干起文秘工作。
更倒霉的是,窦建德很快便被李世民击败了。刚“投敌”的魏征又不得不厚着脸皮,再次回到大唐另谋生路。
这一回,也不知是李渊忘记了还是装糊涂,反正已授予魏征的秘书丞官职没再恢复。尴尬时刻,皇太子李建成主动伸出援手,聘他为从五品(副县级)的太子洗马。就像马拉松跟马无关一样,此官职也不需关注马的卫生状况,是个管经史子集的文官。这一年,魏征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