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悟空回答了“陈寅恪的厉害之处在哪?”没想到阅读量迅速上万,有点受宠若惊。我在悟空做题,一般都很简单,只是依照题目列出几点。这里我整理一下,补充些内容,供大家参考。
陈寅恪在民国时,名气很大。有众多称号:“大师中的大师,教授中的教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我国当代通儒第一人”,是全中国最博学的人等等。解放后,陈寅恪和众多民国大师一起,逐步沉寂。
从上世纪出版的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到陈怀宇的《在西方发现陈寅恪》,陈寅恪先生的形象经历了一个从光耀夺目到被遮蔽再到显彰后世的过程。因此,当代有许多人不知道陈寅恪的厉害之处。我就简单说说:
第一,出身不凡,是公子中的公子。1890年7月3日,陈寅恪生于湖南长沙。祖父陈宝箴是晚清封疆大吏,父亲陈三立是诗坛泰斗,哥哥陈衡恪是艺术大家,《辞海》将一门三代四人共列,这在中华百家姓中实属罕见。再加上陈衡恪之子陈封怀(著名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园之父),合称“陈氏五杰”。人类群星闪耀时,义宁陈氏曾照亮过中华天空。
第二,求学异于常人,知识之广博,前所未见。1902年春天,13岁的陈寅恪东渡日本求学,开启了十八年,在世界各地游学的生涯。1910年开始游学欧美,历经洪堡大学、苏黎世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哈佛大学。他以读书为爱好和乐趣,对社交和娱乐非常淡漠,利用时间的机制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涉猎的范围远远超过了任何学府的正常课目。在此期间曾经见过他的未来学术权威为数不少,无不对他的渊博感到敬畏。他掌握十几种印欧语言和内亚语言,却没有拿过一张文凭。其他人出国留学,不考个博士,回来都没办法交差。只求学问,不求学位,这样务实的求学治学理念,老实讲,也只有像陈寅恪这样的贵公子才可能做到。
第三,学问深不可测,号称“教授的教授”。当陈寅恪以无文凭无著作,担任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遭人质疑时,梁启超郑重其事说:“我的所有著作,都不及他的几百字有价值。”陈寅恪讲课有一套著名的规定:“四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我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他的学生中多的是如季羡林、蒋天枢等大师。其他也有汪篯、刘节、王力、王永兴等人。著名教授朱自清、冯友兰、吴宓,也常以学生身份旁听陈寅恪上课。胡适在日记中称他是:“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第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他在题王国维纪念碑所言,“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句话是陈寅恪本人的真实写照,也激励着所有读书人,成为每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的座右铭。
第五,对东亚种族文化复杂性的洞见,于今已成绝响。吴语与洛音,侨姓与吴姓,楚与蛮,佛与胡,北朝种姓与世家,蛮夷与藩镇,内亚国际体系笼罩下的唐室政争……他的中古研究依靠种族、文化、阶级三把解剖刀,实际上就是从世界史的高度看东亚一隅之地。这些洞见的背后,还隐藏着陈寅恪对现代世界体系近乎悲凉的理解。
当然,陈寅恪的厉害之处还有,不再一一列举。陈寅恪是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流后最璀璨的结晶,是阶级地位和个人天资的最完美结合。他是清末民初的新派士大夫,视野的广阔,是他们的前辈和后辈都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