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晚年所作的散文集,巴金的作品集全文摘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1 23:28:44

作者:单思思

《随想录》里面收录了巴金先生晚年所写的一些随笔和散文,回忆了文革时期的岁月以及他的晚年生活。《随想录》展示了一个更加生动鲜活,有血有肉的巴金。不止是教材上面几行生平简介和在中国文学史上所留下的作品和成就。巴金说,“我不是艺术家,我只能说是文艺的爱好者。其实严格地说,我也不能算是作家,说我是写家倒更恰当些。”巴金认为他只是随便写写,反映他想反映的生活、表达他想表达的感情。

他写小说甚至连提纲也没有。他认为作品应该留给读者和评论家。在《随想录》中也提到了很多自己的遗憾,没能见到妻子萧珊最后一面,没能及时知道友人中村健藏的病情去探望他。还有许多他在法国时期的所见所闻,与法国人民的珍贵友情。也有提到文革时期想要忘记却没能忘记的事情,在一次大会上跟着别人批判雪峰,跟着别人后面丢石块。相信别人也想保全自己。这件事在后来的日子里像针一样刺痛着巴金的心。

巴金晚年所作的散文集,巴金的作品集全文摘抄(1)

巴金的书房里面有一面镜子,他有一段时间不去照镜子。他说,别人说我焕发了青春,我完全接受,甚至更进一步幻想自己返老还童。直到后来他的身体不对劲他才照镜子清醒过来。别人对他说的都是好话,但他不愿意只听见好话,从此以后他就以那面镜子提醒自己应该规规矩矩地呆在家里写作。《随想录》中的巴金更加真实,有遗憾有后悔,也有喜悦有怀念,最后是经历了许多之后的平和。

从巴金先生的《随想录》我们可以看出,日记,自传和他传不会影响我们对文学史客观性的判断,而是宏观和微观的互补。文学史是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整个文学史的发展,而日记、自传则是从微观的角度,从当年亲历作家的角度去看待当时发生的事情,了解当时的文学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通过他们的日记、自传了解发生当时的事情对他们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史的变迁,这也是对于文学史的补充和拓展。让我们看到在不同时期下文学的发展状况,主观性和客观性相互融合,从而更好地去了解文学史。巴金先生的《随想录》也让我们看到了文革时期社会状况与人民内心的真实想法。

巴金晚年所作的散文集,巴金的作品集全文摘抄(2)

亲爱的单思思:

很棒的洞见。作者的日记、随笔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他们自己的内心活动,更加有血有肉。作为微观的对社会生活的记录,与他们反映宏观问题的作品相得益彰。你的行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巴金先生对于曾经做错的事的愧悔,以及,对于他人评价的一份清醒。所以,最终,我们最要面对的,是自己的心。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