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的摔跤比赛
民国时天津有一位摔跤的大腕,叫卜恩富,外号卜六。曾随北京善扑营头等扑户“小鬼崔”学摔跤,又随英租界、意租界的洋人学拳击。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战,是在1935年全运会上,力克北京摔跤界头把交椅宝善林,获得冠军,为天津人露了脸。他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宗师卜六》。
卜恩富(1911—1986)祖居天津芦庄子,家里弟兄六人,卜恩富排行老三,为养家糊口干过木匠。他从小爱摔跤,常去跤场学跤。那时天津跤手业余的极少,练摔跤的都是为了谋生糊口,因此,为了站住脚,跤手必须有几手绝招,否则就有被“踢场子”的危险。人逢绝境出奇功,天津几处跤场有几位台柱,各有所长,比如南市三不管的王三、李长贵、刘玉堂,谦德庄的杨小田、马四,地道外的大马三,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字号,手下门徒甚多。
上面几个跤场,每天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可是,戴扁帽的、卷着白袄袖的,终日不断光临,你不敢找他要钱,还得笑脸相迎,好茶相陪,少不了破费破费。一场跤下来,得赶紧打点大小把头、地痞流氓,再遇上个敲竹杠的,凭血汗挣来的钱就所剩无几了,还得饿肚皮。饥寒交迫,过了今天不知明天怎样,积劳成疾而死的跤手为数不少。
卜恩富
1930年,19岁的卜恩富慕名去了北平炮子河,拜善扑营头等扑户“小鬼崔”崔永福为师。善扑营从清朝初期至清朝未年,二百多年中使中国跤术有了极大提高。民国后善扑营解体,扑户跤手们为了生存,有的撂地摔跤卖艺,有的开馆传技,也有不少人改了行。京城内外十里八乡跤场林立,摔跤运动风靡一时。
小鬼崔每逢与人争跤,必让对手“过阴”,也就是昏死休克,所以得了这么个外号。跤手们见他都为之胆寒,避之唯恐不及。卜恩富是崔永福的六徒弟,因此得了个“卜六”的绰号。
回天津后,卜恩富为了糊口,考进意大利租界消防队。一次在为一家银行救火时受到嘉奖、加薪,意租界工部局觉得他身手不错,送他到意商运动场,跟随意大利拳击教练学拳击。半年后,卜恩富转入英租界运动场,给外国拳手当陪练,这个活挣钱更多,虽然少不了挨打,但也锻炼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