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记叙人称的作用
考点解读
记叙的人称,实际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第二人称,用“你”或“你们”来叙述,常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文章中,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部分地出现,将第三人称变换为第二人称,用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第三人称,以“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身份,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常见考查形式:①文章运用了第×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②文中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试体会其表达作用。③本文对××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段中却有两处运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④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解剖
例1: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部编版九上)“思考探究”三:
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的期望。以“我”回忆往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排曲折变化的情节,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同时“我”也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例2:刘湛秋《雨的四季》(部编版七上):文章前5段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到第6段改称“你”?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答案示例:这里将第三人称换为第二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更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技巧解密
一、记叙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作用。①亲切自然,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③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④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⑤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根据“我”在作品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我”是故事的主人公。②“我”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③“我”既是故事的见证人或是穿针引线式的人物,又是事件的参与者之一,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
(2)第二人称的作用。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②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③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便于直接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④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3)第三人称的作用。第三人称是“全知全觉”的人称,往往以一种更高的叙述角度来梳理故事。作用是: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②可以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均可自由开展。③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二、答题模式:
①使用第一人称,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亲切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②使用第二人称,起到呼告作用,抒发了作者真挚(深沉、强烈)的感情,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③使用第三人称,可以更客观灵活地叙事,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灵活自如,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便于作者对××人物或××事件进行评判。
真题解析
【2021年湖南岳阳】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神秘的大黄猫
张爱国
①母亲正操起扁担要劈我,却突然惊喜地叫道:“是他莲姨吧?他莲姨吧!”
②我好奇地停下逃命般的脚步,回头看,母亲已站在远处的大路边,抓着一位妇人的手兴奋地喊着我:“国子,过来,叫你莲姨。”母亲从来没这么和我说过话,嘴里像含了蜜。我犹豫着,因为我把两桶水挑泼了,母亲刚才没劈到我,现在是不是想把我诓过去劈?“来呀国子,你莲姨,还有弓子,你们小时候在外婆家玩得可好呢。”母亲拉着妇人身旁一个和我差不多高的孩子,极力向我献殷勤。
③我突然意识到母亲是要留这位莲姨在我家吃饭,于是走过去。莲姨快步迎上来,气喘吁吁:“呀!国子,都这么高啦……”“国子,把弓子肩上的袋子接下来,背家去。”母亲一边吩咐我,一边弯腰挑莲姨刚放下的担子。
④“翠姐,我家也不远了,不去,不去你家……”莲姨阻止母亲挑地的担子。“就你见外!都吃饭时间了,都到我家门口了,你走啊!走了就不是姐妹!”母亲气冲冲地推开莲姨挑起担子,“我晓得,你每次赶集都绕着我家走,生怕喝我一口水。今天要不是你挑着担子,小路不好走,你又绕过去了……”母亲的语气很不满,但脸上含笑。“哪里哪里哟翠姐,我是穷忙,家里丢不开……”莲姨跟着,也笑着。
⑤弓子一口气灌下我家两大碗井水后,坐在门口,低着头,不和我说话。我也没心情和他说话,只琢磨着母亲今天会烧什么好菜招待客人:肉,家里没有,但菜里的香油一定会倒得多。想到这,我就激动起来,但又不能把激动表现出来,不然下午等客人一走,母亲轻则又要骂我没出息,重则又要用扁担劈我,顺带着把刚才没有劈的也劈了。“每次客人走后我就要倒霉,今天要出出她的丑。”我在心里给自己定下对付母亲的基调。
⑥“他莲姨,你坐会儿,我出去抱些柴草。”母亲说着就走出院子。我心里一笑,母亲又开始装了:灶边柴草满满的,哪里还要再抱?不过是干那种事罢了。我有了主意。
⑦我坐在门口弓子的对面,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答着莲姨热情的问话,眼睛不时地瞟向身后。“谁!干什么!”我突然的大叫吓得莲姨和弓子猴子般地蹿起来,更吓得身后的母亲大跳。“想死啊你!”看到莲姨,母亲的声音又立即柔和起来,“他莲姨你看,我家这调皮的东西……”母亲捡起被我吓得掉在地上的一块腊肉,放到窗台上。“一样的,我家这东西更调皮,更调皮……”莲姨笑着,还轻轻揪了揪弓子的耳朵。弓子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我们俩一笑,在院子里玩起来。
⑧不一会儿,母亲亲切地喊我进屋。我似乎忘了先前的不快,蹦蹦跳跳地跟着母亲进了厨房。母亲笑着关上门,却突然用胳膊将我的颈子死死一箍,手掌紧紧捂住我的嘴,另一只手似乎用尽全力拧我的屁股,眼珠子就要跳出来,声音低却异常凶狠:“拿出来!不然客人一走,我就要你命!”我疼得叫不出声,也不敢叫出声,只疑惑、无助地看着母亲。“肉,窗台上的肉,藏哪去了?”母亲的两只眼珠子恨不得要蹦出来砸死我。我急切地摇头,惨兮兮地看着母亲,泪水大滴大滴的滚落。
⑨“翠姐翠姐!大黄猫!一只大黄猫叼走了肉!”莲姨在门外急切地叫起来。母亲急忙丢开我,低声说句“不许哭”,就打开门和莲姨一起去追大黄猫。母亲和莲姨没有追回那块肉——那块刚刚被母亲从邻家借来,并且当母亲做贼一般悄悄往窗台上放时还被我的恶作剧吓得要死的那块肉。
⑩这天的饭桌上虽然没有肉,但多放了香油的韭菜和白菜尤其香,我和弓子一人吃了三大碗饭。饭后,莲姨从后院上厕所回来,手里拿着一块肉,惊喜地对我母亲说:“翠姐,这块肉被大黄猫丢在了后院,还差点把我踩滑倒了。”母亲接过那块肉,看了看:“他莲姨,你这么帮我……”
⑪莲姨他们走后,我见母亲看着那块肉直抹眼泪,就恨恨地说:“哼!大黄猫,下次让我碰上非打死不可……”“傻孩子,什么大黄猫?”母亲苦笑了笑,“大黄猫叼肉,哪有丢下的道理?哪有连一个牙印子都没在肉上留下的道理……”
⑫十二岁的我,不懂母亲在说什么。
【问题】(赏析叙事艺术)这篇小说以“十二岁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考查第一人称描写的作用。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形式。结合文本具体解答小说以“十二岁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好处:①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我”是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者,以“我”角度叙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母亲路遇莲姨母子,借腊肉招待他们的前前后后,娓娓道来,自然流畅,亲切真实;③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文中家里生活窘迫,但“我”对母亲却热情招待莲姨的不理解,自己想要让母亲出丑的心理活动都便于直接描写,这些心理活动侧面表现了母亲的热情真挚和莲姨的善良体贴,从一个孩子的眼里侧面展示了母亲和莲姨两人美好的形象与真挚的情谊,感人至深。
【答案】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以未成人的视角诠释母亲的热情真挚和莲姨的善良体贴,虽然十二岁的“我”还不理解两人之间的感情,但两人美好的形象与真挚的情谊却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实战解题
【2021年新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树 祖
贾梦玮
①我喜欢看树,特别是古树。每一次与古树相见,我总觉得是受了上天的眷顾与恩典,否则千载悠悠、芸芸众生,凭什么我们就能相见。那些古树,几百年、上千年地活在世上,那要经历多少、怎样的时光?与古树对视,树当然不会改变,但看得久了,看树的人不由自主地有了变化——当然是心理上的:人犹如此,树何以堪?人把自己看成了一棵树。
②树不再是“他”,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你”。
③甘肃平凉多山,多树。平凉的树,都富生气,而且活泼可爱,那是因为他们的老祖仍健在。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树们因此都是孩子:在老祖慈爱的目光下,他们都有小儿女的姿态。
④我们特地去拜望的这位树祖,被称为“华夏古槐王”,在甘肃平凉市崇信县铜城乡关河村。已是黄昏时分,我们登上半山腰,在开阔的山腰平地上,蓦然、蓦然见到他——只能是他,那是祖、是王!虽然他头上没有皇冠,但那巨大的树冠一下震撼了我——皇冠是人为戴在头上,而树冠再壮观,也是从自己的身体里长出来的。品种是国槐,主干胸围十米多,七八个成人才能合围,树冠东西、南北宽都将近四十米,占地面积近两亩。有八大主枝,相互交缠,基围最小的也有三米,最大的近五米。躯干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五倍子等树种以及小麦、玉米等多种植物。都是“啃老族”。
⑤据专家考证,他的年龄是三千二百岁。三千二百年前,那还是商周,不知秦汉,无论魏晋,更不要说唐宋元明清了,如今的我们要花好大的劲儿、用多种参照系才能想象他的“老”。关键是,他仍健康,枝枝叶叶沛然有生气。绕树三匝,因为他年事特别高,我心中凛然;因为他老,我又有在他跟前撒欢耍赖的冲动。我们都是树祖膝下的孩子。
⑥当地朋友在树祖跟前放了桌子、板凳,摆上了水果、瓜子、茶水,我们坐着看树。树祖已经成为独特的具体,有他的前世今生,成了相对于我的“你”。树也有自我意识吧,那样,我也可以妄想成为树祖的“你”,我和你!我用眼睛听你,用耳朵看你,并用“心”转换意念,揣摩你。
⑦想当年,不知是何人栽下了你,或者只是一只鸟遗落了一颗种子、无心长成了你?三千多年来,你经历了太多的朝代更迭,多少风雨、彩虹,那都不算什么。多少暴风、雷电、地震、山火、虫害,你是怎么活下来的?此处在半山腰,古代应该人迹罕至,人为破坏不易。雷电因旁有山峰,击中你的机会减少;扎根处在宽阔的平地,地震不能把你震塌。人心险恶,我们怎么想那恶、那险都不为过,你是如何逃过无数劫难,那些险恶心思因为什么未能落实?“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你是怎样幸运地一次次躲过了刀斧之灾?根仍在汲取,叶仍在吐纳,空气和土壤一定是永不停歇地和你进行着交流互动。“南方水阔,北地风多”,一年又一年风的嘶吼,都未能拿你奈何。
⑧我就这样看着你,珍惜与你相处的短暂时光,虽然我根本没有资格跟你讨论“时光”。四周山峦逶迤,树木葱茏,山风来过,树声哼吼,贯通肺腑。懂树的朋友说,这里一定有充足的地下水源,你四处探路的根须早已与地下水源接通,至少三千多年来从未枯竭。
⑨古树从来不是孤独的,你一定不是单个的存在。崇信还有不少古树,五百岁以上的就有好几棵,写崇信的古诗词,有不少咏叹的是古树名木。这里的树活得长,有风气、有遗传。当地朋友介绍:在离古槐王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的地方还有一棵年龄相仿的国槐。大家都想去看看古槐王的这位兄弟。遗憾的是我乘坐的车开反了方向,天色已晚,错过了跟他见面的机会。去看了那棵树的朋友后来告诉我:大概是在历史上受了雷击,那棵树只有半个身子还活着,活着的半个身子倒也是生机盎然。我想,千百年来,你和这位“半身不遂”的兄弟,一定有着独特的信息系统,天上、地下,想必一直互通着信息。天上有风信、地下有根须的脉冲,你们并不寂寞。
⑩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千二百年,这样的情形似乎以后也不会改变。想象你们的未来,我有担忧,居然也有信心。
(摘自《新华文摘》2021年第2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树祖”的特征。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章中对“树祖”的称谓先用“他”后来用“你”,简要分析原因。
4.“树祖”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结合全文,探究“树祖”的象征意义。
【答案】
1.高大、粗壮,古老、健康,坚强不屈。
2.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感情强烈地写出了“树祖”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叹之情。
3.用“他”而不是“它”,表达了我对“树祖”的尊敬和倚赖之情;用“你”,更直接亲切地面对面交流,表达了我对“树祖”的敬仰。
4.古树对儿女们慈爱,是儿女们坚强的后盾与倚靠,象征着老人对儿女的疼爱、无怨无悔的付出;古树历经风雨和灾难,仍坚强不屈,象征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树不寂寞,与树之间心意相通,也即人与人之间要兄友弟恭,相亲相爱。
【解析】
1.本题考查形象特点概括。第④段可概括出:高大、粗壮、占地面积广;从第⑤段的“据专家考证,他的年龄是三千二百岁”“关键是,他仍健康,枝枝叶叶沛然有生气”可概括出:古老、健康;从第⑦段的“一年又一年风的嘶吼,都未能拿你奈何”可概括出:坚强不屈。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根”“叶”“空气和土壤”的动作并列,构成排比;“永不停歇地和你进行着交流互动”,赋予空气和土壤以人的动作,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两者结合使用,既生动形象又感情强烈地写出了“树祖”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与感叹之情。
3.本题考查人称转换分析。从第④段可以看出,这时候对“树祖”的称谓是“他”,表达了我对“树祖”的尊敬和倚赖之情;从第⑥段可以看出,从这儿开始,称谓转换为“你”,是因为“我”和树祖面对面,我们之间要交流,要表达彼此,因此用“你”更直接抒发感情,也亲切,仍然表达了作者对“树祖”的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形象意义探究。从第③段和第⑤段可以看出,古树对儿女们慈爱,是儿女们坚强的后盾与倚靠,象征着老人对儿女的疼爱、无怨无悔的付出;从第⑦段可以看出,古树历经风雨和灾难,仍坚强不屈,象征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从第⑨段可看出,树与树之间,也即人与人之间要兄友弟恭,相亲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