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霞台绣工艺流程图——裁剪
阴澍雨:您的台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请您谈谈如何看待台绣创作中实用性与艺术价值的关系?
林霞:“艺术高于生活重要,还是用于生活重要?”这一问题,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困扰着我。我想我更愿意成为一名“艺术家”,“安安静静”地做纯粹的艺术创作。然而,我更清楚地知道肩上所扛的责任,那是沉甸甸的台绣非遗传承的使命。百般思索,我从迷雾中得以挣脱,或者说是与自己的和解。我想这两者可以不是冲突的、矛盾的关系,可以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平衡。
艺术品是艺术家对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浓缩反映,是艺术高度的体现,没有艺术社会就没有文明。任何工艺的发展都不能没有了艺术的高度,每一个艺术家也需要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艺术创作,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见证。但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刺绣艺术作品所带来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是有限的。我们需要通过实用性来获得更多的市场和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通过产业发展来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有应用才有传承,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应用,台绣也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条件和意义。
当代生活里,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乡愁记忆、生态意义和文化价值,也恰恰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要通过艺术创作,不断攀登艺术高峰,不断树立品牌的艺术调性和个性风格。同时,进一步衍生出艺术化的多元实用产品,让更多的人使用它,从而获得更多的空间、更大的市场、更旺盛的生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支持高度商业的艺术,对于过于追求精致、好看、新奇而一味讨好消费者的创作行为,我还是不支持的。
林岩:看您作品的图式多介于梦幻和现实、抽象与经验之间,似乎客观存在,又更像是一种幻觉想象,这应该是您对世界、生命的感受、反应和转化,这些图式需要创作草图或小稿吗?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确定,在刺绣中逐步生成最后的形象?
林霞:我的台绣创作最大的特性是与我自身直接关联,它们不是向外索取得来的,而是从我的内心生长出来的。作品是我的思索与心绪的流露,亦是存在者对存在本身的回应。
所有的灵感都来源于我对生命的感悟,或是在自然中汲取,或是朦胧中浮现的意象。我非常喜欢到一些未被开发的森林、岛、湖去采风,自然界里的各种寄生物、岩石上风化的效果、树木的残缺斑驳,等等,都是我捕捉的对象。灵感很奇妙,会突然地来,也会悄无声息地消失。为了能够及时捕捉、记录,随身携带手绘本,连床头都放着,成为了我长久的习惯。我的记录并非是直接具象的物体,而是经过灵感转化后的提取概念的元素,这些记录如果没能得到及时的衍生,很快连我自己也有可能看不懂、失去感觉。这些凭着艺术直觉捕捉到的瞬间反应,在感悟与想象中,进一步的延展。
我认为,每个人都会有未被挖掘的心象,在与大自然接触后会形成新的图像,而捕捉和形成新的图案,也许就是艺术家特殊的功能。就像经过了情绪渗透的物质一样,在作品中得到凝聚、转化,继而绽放、生长。
林霞 暗潮 160×80厘米 2015
阴澍雨:在您的《网络天下》《紫椹》《暗潮》等代表性作品中,作品的肌理层次更加分明,镶入的边框形式别具一格,注重与场地空间和光源的结合,从而形成独特的光影之美。您如何处理刺绣艺术与光源、空间的关系?
林霞:在传承实践中,我一直在努力地挖掘、提炼作为生命体的台绣,并有意识地加强保护、加深认识、加以突出。我们的表达形式更加灵活,表达半径得到不断拓宽,不再受传统框架中的布、针、线和画面的刺绣表达所局限,不同材质、不同领域,不同形式都可以融合碰撞。作品逐渐跳脱了二维的范畴,实现了多重视觉效果的空间营造。作为空间“灵魂”的光影,也必然成了我们空间营造的艺术语言之一。
当我发现镂空的特色技艺可以通过光影产生另外一个画面时,就从作品《网络天下》开始,更加注重光影的运用和设计,不同的疏密关系决定了透过光影后所投射出的疏密有节奏的效果。如《紫椹》作品中,透过光影,呈现出桑园树影婆娑的效果;作品《网络天下》在光影的作用下,丝光里呈现出犹如细胞无限繁衍又像显微镜下微细胞浮游的效果;作品《源》中,犹如湖面上泛起红船的倒影。
我认为,空间是完整作品的元素之一,光影和针线一样,都是实现创意意图和表达艺术思想的材料、工具、语言。接下来,我将打造全新的“台绣当代艺术馆”,利用声、光、电等数字展示技术,通过光影的效果,与观众产生更多的对话交流,构筑虚实相映的沉浸体验。
林岩:您新近创作的建党百年主题刺绣作品《源》中的南湖红船,运用台绣纤艺绣的工艺技法,探索红色主题创作在工艺中的当代表达,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请您谈一下刺绣艺术如何以当代的面貌介入宏大的主题性创作?
林霞:南湖红船,是党的发源地之一,是党的初心之源。“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是我们百年追梦的信仰和力量之源。作品创作中,我邀请椒江书画院院长楼祖民用书法艺术表现口号内容。再以书法为摹,一针一线绣出铿锵字句。绣字层层叠加,足足53层的“口号”,筑成船身上下。书法与刺绣艺术的融合碰撞,绣中含“墨”,绣里藏“音”,暗喻“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的时代强音萦绕红船上下。53层的条条叠加,犹如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根根垂挂的“不完整”处理,便是暗寓后人的传承与创造以及让人期待的更加广阔的未来。
在刺绣艺术领域,宏大的主题创作几乎都是以再现对象的创作思路、绘画的手法,基于摄影、绘画作品进行“复制”再现。而我认为,在宏大主题刺绣艺术作品创作中,比起展示高超的技术,传递其中蕴含的深厚思想性,显得更为重要。我们需要透过表现,对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进行挖掘、提炼,进而用自己的刺绣语言进行表达。
林霞 源 93×126厘米 2020
阴澍雨:我注意到您近年的刺绣作品在用色设计上趋向单纯化,不再像早期的《万物灵》那样会用到很多种色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在刺绣作品的配色上您有什么样的心得和考虑?
林霞:台绣从本土到中西融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已经积累形成了集抽、拉、雕、包、绕、镶、拼、贴、盘、编、绘等近三百种针法。在“纤艺绣”作品的创作中,更是创新出更为灵动、立体的刺绣表达。
台绣通过自身独立的刺绣语言,在整体单纯的色彩氛围中,则可实现作品层次和内容的表达。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并仍然在不断探索的———属于台绣的独特且鲜明的风格特点。当跳出对色彩的依赖后,你会发现,单一纯净的色彩反而更能凸显作品中每个元素的生命情绪,所构成的整体语言的形式感、视知觉感受与艺术张力也更加强烈,作品主题的指向性也变得更加的明确。
在单一色中,我觉得白色是最有包容性的颜色,它是非常质朴、纯净的颜色。可以看到,我后期很多作品都用白色来表达,通过聚散疏密不同肌理的处理,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感。通常大家会认为白色就是无色,但就如“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无穷大和无穷小”“无声胜有声”。在我看来,白色所蕴含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林岩:在刺绣的面料上您是如何选择的?对面料的质地、大小、样式有什么要求?不同的刺绣技艺会出现不同感觉的效果,在近期的创作中,您如何处理刺绣面料、工艺与图式的关系?
林霞:在面料的选取上,我同样抱着非常开放的态度,没有任何限制,有量身定制开发的,也有从市场上直接采购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不同质地、大小、样式都会有。近期我欣喜地发现,国内面料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新国风面料。这些面料既隐约地透露着东方神韵又有西方时尚的影子,既显古朴质感又有前卫风范,这恰恰和台绣的东承西韵、承古出新的个性和气质十分契合。
在面料的运用上,我们也非常灵活,有时会以材质或者图案为主,有时会从面料的角度进行二次创作。在对面料进行运用和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意外地实现一些新针法、新工艺、新表达的突破。
面料、工艺与图式都是作品的表情、情绪,它们貌似是各自独立的,但实际上又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它们都是围绕着作品内容的表达而展开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展现创意和艺术思想。
林霞 刺绣艺术餐桌转盘 直径80厘米 2021
阴澍雨:使悠久的刺绣技艺具备当代性的审美实属不易,您未来的创作方向是怎样的?
林霞:工艺当随时代!在未来的创作中,我还是会继续坚持“承传统,向未来”的发展思路,在更好地守住我们的基因,更好地把握特色凸显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创新发展。坚持艺术创作与文化创意双向发展,在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同时,以更多元的产品和服务融入当下生活,不断赋予台绣更多当代的表达,更紧密地与时代融合。后续我将坚持立足时代思潮、时代审美、时代观念,更加大胆地从新观念、新题材、新材料、新技术、新需求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更加主动地推动与全息投影、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促进新作品、新产品、新模式,从而实现自我突破,寻求新的发展生机。风格上,我会沿着目前的设计方向继续走下去。就像草间弥生一样,用一辈子去画圆,画到极致!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2年第8期)
来源: 美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