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灯,又名“花灯”“灯笼”,是我国普遍流行的传统民间的工艺品。彩灯艺术也就是灯的综合性装饰艺术。
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的海上宝山馆内,就有“罗店灯彩”的展项,走在古色古香的苏式回廊前,你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精巧别致的彩灯。2007年“罗店彩灯”被列入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的博览馆微课堂,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彩灯的起源
彩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
在我国西汉时期,相传汉武帝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在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阳神,由于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各式花灯高悬街头五彩缤纷,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到了唐朝,因社会升平,经济富庶,元宵灯会盛及一时,规模相当浩大,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花灯更是大放异彩。唐玄宗时亦延续西汉弛禁制度,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后三夜取消宵禁,扩大实施“放夜”,方便人民赏灯。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