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发展方向,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发展模式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2 20:03:08

原标题:

本报专访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引题)

经济总量预计超13.6万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迎来最好时机(主题)

统筹 汤新颖 王晨阳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申卉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耀烨 庄小龙

开篇语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勾勒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宏伟蓝图。

起笔已是蓝图在胸,落笔即有气象万千。

五年来,我们见证着高铁飞驰、铁韵铿锵,大道如虹、大桥飞架,大湾区通道加速建设,构筑起互联互通、链接全球的开放空间。

五年来,我们见证项目集聚、平台成势,创新主体,星火燎原,现代化产业体系迸发出的新动能,打通了一条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快速通道。

五年来,我们见证民生融合、往来密切,民心相通、相互奔赴,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加快形成,绽放出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无限魅力。

粤港澳大湾区勇立潮头——**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的关切与寄望,为大湾区在宽广航道上奋楫扬帆指明了方向。在此关键节点,广州日报推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特别报道《弄潮儿向涛头立》系列高端访谈。

携手启新篇,湾区气象新!当前,粤港澳携手合作共识空前一致,大湾区发展迎来最好时机,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强劲的势头、开放的姿态、协作的步伐,锚定“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作出全面规划。

回望这五年,各级各单位公开发布的涉粤港澳大湾区政策超600条。粤港澳三地携手同心、协力共进,推进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去年4月,**视察广东时强调,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赋予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

在此关键节点,广州日报专访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回顾大湾区过去五年所取得的建设成效,讲述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走向纵深。

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发展方向,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发展模式(1)

港珠澳大桥

大湾区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

拥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广州日报: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迎来5周年,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绩?站上了怎样的新起点?

朱伟:五年来,广东省携手港澳推动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大湾区综合实力逐步增强。2023年,大湾区经济总量预计超13.6万亿元,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创新活力不断激发、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四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拥有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规划抓在手上、把项目落在地上、把未来融在路上、把百姓记在心上”。

把“规划抓在手上”,就是实实在在地把规划任务化、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五年来,我们坚持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不断对照规划检视现实,见证着大湾区建设一步步实现从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把项目落在地上”,我们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推进,每年落地一批让老百姓可知可见可感的标志性成果,让大家感受大湾区建设的日新月异。在“硬联通”方面,五年来,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相继建成,规划的13条跨珠江口通道已经开通了5条,通过交通一体化,把珠江口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在科技创新方面,越来越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在大湾区,这也是前所未有的。由于广东地处沿海,过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往往布局在内陆城市,随着大湾区建设加快,目前已有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大湾区布局,初步构建起支撑信息、生物、材料等领域科研需求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稳步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软联通”方面,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已基本覆盖医疗、教育、就业、政务等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

“把未来融在路上”,如今,粤港澳三地的交流交往之密切是前所未有的,大湾区建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023年,约有5300万人次香港居民北上内地,港澳居民对大湾区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同时,三地融合发展携手共建大湾区的共识,也是前所未有的。目前,超过8万名港澳学生在广东中小学就读,超20万名港澳居民在粤工作发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34.65万人次,因此,大湾区的未来一定是融合发展的。

“把百姓记在心上”,这要求我们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增进三地居民的民生福祉。五年来,我们聚焦大湾区居民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职业资格认可开始,不断拓展到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以及跨境金融、合作查验等专业领域,再到人才跨境往来、车辆跨境通行、数据跨境流通、政务服务跨境合作等改革创新力度较大的领域,通过促进公共服务融通共享,提升三地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尤其注重便利港澳居民来粤就业创业生活,从而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广州有望实施“一签多行”

广州日报: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软联通”一直备受关注。能否简要介绍过去五年大湾区在“软联通”相关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下一步在推动“软联通”方面的重点是什么?

朱伟: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特殊条件下建设的,客观上造成了人财物和各种技术数据等要素的流动不畅,市场一体化水平有所欠缺,要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因此,“软联通”是重点难点,也是与大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关键点。五年来,我们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便利港澳居民来粤就业创业生活,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跨境高效流动,提高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取得初步成效。

面对挑战,我们靠的就是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用改革的办法,从小切口入手,实现大变化。例如,“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看似只是简单的跨境交通问题,背后要解决很多复杂的难题。以往,内地和港澳的车辆分属不同的系统管理。港澳车辆未在内地登记注册,无法驶入内地。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地将两个系统合二为一,而是通过赋予港澳车辆相对应内地车牌的电子牌照,并用保证金的方式解决车辆出入境产生的关税问题,推动政策落地。未来,我们还将推动实现更多突破性改革,例如现在我们口岸通关效率更高了,接下来,深圳的“一签多行”正探讨重开,广州也有望实施这一政策,未来还希望在珠三角其他城市推行。

当然,要真正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接下来,我们还将强化大湾区建设的法治保障,让改革开放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形成“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市场阅卷”机制

广州日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请问,大湾区在推动科技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着怎样的探索?

朱伟: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所在。对于产业创新而言,重点在技术创新,着力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通道,以此破解科技和产业“两张皮”,让科技和产业互促互进互强。例如动力电池,电化学的科学原理早已成立,但如何选择转化率更高的离子交换膜、找到性价比更高的正负极材料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技术创新解决。正是有了像比亚迪、广汽埃安这样的大湾区企业,它们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了大湾区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

因此,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们一方面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发展梯队,努力实现科技企业“千军万马齐创新”发展格局。同时,我们推出的优惠政策也是围绕企业进行的,包括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今后,大院大所的改革也要协同企业创新,形成“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市场阅卷”机制,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发力点各有侧重

为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作出有益示范

广州日报:去年,国务院先后同意批复实施了《横琴总规》《前海总规》,印发《河套规划》,目前,南沙新一轮总体规划也在编制当中。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增至4个,请您简要介绍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成效,下一步广东将如何“以点带面”引领粤港澳全面合作向纵深推进?

朱伟:横琴、前海、南沙、河套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均是服务港澳、拓展港澳发展空间、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大湾区建设中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

从地理位置上看,四个平台毗邻港澳,具有对接港澳、与港澳深度融合发展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从战略定位上看,四个重大合作平台各有侧重,横琴着眼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前海着眼支持香港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南沙位于大湾区几何中心,虽然不与港澳接壤,但突出“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两个关键,河套则是突出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四个合作平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引领作用持续增强。

“以点带面”如何在“点”上突破?以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为例,香港为何能在这么小的土地面积上诞生5所世界前100的大学,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所以要合作平台先行先试,先在小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在河套,在国家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研究建设固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绿色通道,探索形成既能便利数据流动又能保障安全的机制,探索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通过制度型开放,有效融合香港科技创新和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南沙则率先实施人才往来港澳签注便利化举措,大力简化审批程序和缩短审批时间。根据四大平台的不同侧重,我们的发力点也有所不同。比如横琴要打造粤澳双方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全新治理体系,前海、河套则不同,合作聚焦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等具体领域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更好发挥重大合作平台在深化改革、扩大开发、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推动重大合作平台立足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进一步联合港澳推动优势领域项目和企业布局落户,打造紧密协作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引领大湾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重大合作平台开发建设上充分融入港澳元素,在社会治理模式上深入践行精细化理念,加快推动与港澳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合作取得新突破,为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作出有益示范。

“后起之秀”加速前行

纵深推进新时期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广州日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去年,**视察广东时,对粤港澳大湾区提出了“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接下来,广东如何聚焦“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朝着世界一流湾区的建设目标,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朱伟: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最大、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物流量最大、产业门类最完备,但创新能力、人均GDP等方面和世界一流湾区相比仍有差距。作为后起之秀,大湾区一路追赶,和世界一流湾区的差距正加速缩小。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进入换挡提速、纵深推进的新阶段。广东将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为根本动力,强化与港澳协同联动,深化全方位融合发展,聚焦加快推进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畅通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好重大合作平台、深入推进全方位互联互通等五个方面重点发力,纵深推进新时期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目前,粤港澳携手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共识空前一致,加速推进大湾区建设迎来了最好时机。我相信,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大湾区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将继续阔步前行。

来源:广州日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