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来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美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的罢工斗争。
1889年7月14日,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法国巴黎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劳工法案》和《五一节案》,决定以同盟罢工作为工人斗争的武器,并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
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工人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并创办《民报》宣传革命主张。其中第四卷、第五卷就有介绍国际劳工组织和巴黎公社起义的文章。当时在翻译过程中,将“五一”称之为“万国劳动者团结大示威”。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中国跻身于战胜国之列。16日,国立北京大学在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举行讲演会,校长蔡元培发表题为《劳工神圣》的演讲,演说中他充满激情地宣告:“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
1919年5月1日,北京《晨报》刊登了“五一劳动节纪念”专号,介绍了欧洲国际劳动大会的盛况,并号召中国工人阶级与国际劳动组织接轨。李大钊撰写《五一节杂感》说,这是工人“直接行动”取得成功的日子。他的文章对日后爆发的“五四运动”以及此后的工人运动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