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郭沫若在观看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即兴创作了一首七律,借题发挥地表达了对“修正主义”思潮的批判。
*看到郭沫若的诗作以后,作了一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纠正了郭沫若在诗中的一些“偏激”的看法。
这两首诗的问世,都是从《西游记》的故事中得到了灵感。“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千年,这个故事情节曲折,发人深省,*“和诗”的最后一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游记》的经典故事家喻户晓,郭沫若是一代文豪,他在少年时代肯定早已经读到过这些故事,那么他为什么69岁高龄重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还能生出这么大的火气来?
另外,郭沫若和毛方席诗中提到的“唐僧”,到底又是一类什么样的人呢?这件事情还得从派江绍剧团从排折子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说起。
一、两首诗的大意1961年,浙江绍剧团的《三打白骨精》在北京演出,因为改编得当,所以在北京引发了一场轰动。当时这个剧团里饰演孙悟空的人叫六龄童,即六小龄童章金莱的父亲章宗义。
绍剧版的《三打白骨精》在台词和表演上做了细化处理,极大地丰富了孙悟空这个角色,让故事变得比从前更加感人,因此戏中的爱恨也来得格外强烈。
周总理看过这出戏后,马上把他推荐给*、董必武等人。郭沫若当时是中科院院长,他自己一个人跑去看好几遍还觉得不过瘾,又邀请剧团到院里去做专场演出。
演出结束,郭沫若马上写了一首《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其文如下: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郭沫若写这首诗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骂唐僧,借机讽刺“修正主义”分子,所以这诗首写得可以说是“毫无技术含量”。
诗歌大意就是说,唐僧连人和妖怪都分不清,对敌人仁慈,对自己人刁难。他在那儿念了一万遍紧箍咒,白骨精连着脱逃了三回,又去别的地方制造了累累血案。
我看这个唐僧就活该让人千刀万剐,孙大圣哪怕只是拔一根猴毛去救他都亏本了。幸好最后他及时得到了教育,猪八戒看上去都比他聪明一点点。
*读到郭沫若的诗以后,提笔写了一首“和诗”,无论是从见识上还是从诗意上,都完胜前者,*诗云: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诗歌大意是:自从大地上掀起了这一场革命的风暴,就时常有白骨精吃人的事情发生。像唐僧这样愚昧的人,还是可以教育好的。但是放任妖怪不管,必定会酿成灾难。
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奋力挥起了金箍棒,宇宙天地间的尘埃一下子就被扫除干净了。我们如今之所以要热烈欢呼孙大圣,只是因为白骨精又驾着妖雾重来了。
诗中“白骨精”指的就是“修正主义”,而唐僧则是可以被教育好的“骑墙派”和“好好先生”。“孙大圣”就是指头脑清醒,意志坚定的革命群众。
二、两首诗中不同的看法从这两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郭沫若和*两人对待“中间派”态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