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要算是知名度最高的了。但很多人都误以为,范进是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秀才身份之后,才一举考中的举人,其实不是这样的。
范进一开始的“功名”,只是一个童生而已。
古代人参加科举考试,就如同当今的孩子们学钢琴一样,也是要考级的,开始简单,但越往上越难。对于科举考试来说,最低的等级,就是童生了。
当读书人考上童生之后,会有什么变化呢?基本上,是没什么变化的,顶多算你是一个读书人罢了。或许,你还可以教一教村里的小孩子们,为他们启蒙。
小说开篇的第一个儒生周进,就是一个童生。一开始,他是在顾家做私塾先生,当他的学生顾小舍人考中了秀才之后,他也就失去了继续教他的资格了。
学生都已经是秀才了,而老师却还只是一个童生,你还能教得了他么?最后,周进也就只好到薛家集,去为那几个“蠢牛一般”的村童启蒙去了。
范进也是差不多的命运,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童生了,然后这种状态一只持续了长达三十四年之久。
当童生考上秀才时,就会受到一些礼遇了
宋太祖赵匡胤,是由一个武官举行兵变开始起家的,他最终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他当然有着深刻的体会,自己手下武官是多么的可怕,于是,中国历史就开始了重文轻武的潮流。
元朝的历史太短了,影响比较小,所以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对待读书人,仍然是很优待的,但最起码,你得先考上一个秀才。
当读书人由童生考上秀才以后,他不但可以认本地的知县为老师,还可以与他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一词,出自于《庄子》,是我国古代宾主之间见面时的礼节。当有客人来的时候,主人站在庭院的东侧迎接客人,客人进来后站在庭院的西侧,这就叫做分庭。两人见面后,主人行礼,客人也行礼,主人让座,客人也让座,这就叫做抗礼。
这种礼节,说明双方是平起平坐的,他们地位相等、实力相当,是可以抗衡的。
小说后面的匡超人,当他考中了秀才之后,去拜见知县李本瑛时,“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酒饭,叫他拜做老师。”
知县这么大的官儿,都能够以平等的姿态来对待秀才,平民百姓们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当范进终于进了学,成为一个秀才的时候,他的丈人胡屠户,就难免不来告诫他几句:
“若是家门口这些种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在古代,当一个平民百姓有了冤屈,想要上官府去告状的时候,他的诉状是要经过衙役才能够递到知县手里去的,你要是不打点一下衙役,他们说给你押上几天就押上几天。但秀才就不用了,他的诉状是可以直接送到知县手里的,毕竟人家是师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