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部分)
三是字形结构的规范化。现代的汉字又称为“方块字”,但并不意味着从其一开始出现就是呈方块状的,这也是在汉字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逐渐定形的。例如早期汉字并不强调其形态的方正,一个字不一定像现代这样占一个方格,而是强调与其要表达的客观对象相似,或长或短,或圆或方等,什么情况都有。随着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的演变,其形态结构也逐渐向符号化、定型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图片源于网络
到现代,一个汉字,无论繁简,除非极特殊情况或艺术表达要求,均只能占一个书写位置,总体结构应尽可能呈方块形式,变得整齐规范、大小一致、造型美观,这也为古代汉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随着汉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用计算机处理汉字的需要,汉字点阵字模技术以及相应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再通过电脑激光照排技术的推动,把汉字规范化的结构普及到千家万户及世界各地。
四是字集拓展的时代化。正如前述,汉字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表达与描述需要,是客观实践的产物。尽管人们根据其观察和实践已经创造了足够多的、基本可以描述其所观察到客观世界的汉字,但时代仍在发展,新的东西在不断的出现。不排除某些新出现的东西,或者某些特定表达的新需求,要求用新的汉字来描述或表达。这一点赋予了汉字发展演化的时代化特征。这个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繁琐汉字的简化,由此形成了过去没有的新汉字,这实际上是前面“几化”的必然产物。因为人们已经很容易理解汉字笔画、偏旁、部首、结构的具体抽象意义了,不再需要用复杂、繁琐和逼真的形似去表达相应内容,这为汉字的简化奠定了基础。有人认为,简化后的汉字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原有汉字的意味与韵味,招致很多人对其进行“吐槽”,这是客观事实。反映有部分简化字简化得比较“鲁莽”“粗暴”,对其形成原理和规律没有深入研究,或没有按汉字起源发展的规则来,这一点确实是值得深思的。例如,简化后的“听”字,如果当时简化时不用“口”字,而是用“耳”字作偏旁,更易让人接受。但从汉字的功能作用看,简化是符合自然科学理论与概念时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的。
二是适度增加以前没有相应汉字表达的汉字个数。由于汉字与其他文字相比的巨大优势,人们更愿意用已有汉字组成的词来表达新事物,因此汉字的绝对数量并未明显增加。客观上,也没有必须增加新的汉字的绝对需求。例如,“她”字就是现代才出现的一个新字,专指女姓第三称人称,可以使其指代更加精准。由于有了“她”字,人们约定俗成,就将原有的“他”字专门用来指代男姓第三人称了,以及用“他们”来指代全为男姓或有男有女的混合群体,而无必要再造一个男字傍的字来,这符合自然科学领域的的排他性原则和定理性要求。
图片源于网络
四、汉字使用的自然科学特性
汉字的自然科学特性不仅表在其起源与演化方面,在其使用上更加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特性,只不过其不像数学、物理学那样严格罢了。前已述及,汉字与其他语言文字的主要区别是在于它是音形义的有机统一。每一个汉字的出现都蕴含着古人对其观察到的客观世界的基本认知和解释,后来更多文字的出现,则是人们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推演和引申。因此,汉字的使用需要符合其原始的科学逻辑,遵从其本源的科学意义,适应其表达的现实环境。如果不这样,有可能会形成笑话,如错用、误用、乱用(包括书写)等,有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甚至误解。这就像任何一个物理定律、化学法则等都有其适用条件和应用前提一样,在一种状态下是正确的使用,放在另一个环境里就不一定适用了。
目前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据统计有4500多个不重复的单字,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识别(仅识别1500个左右)。这些字与其叫字,不如叫符号。正因为是符号,因此其每个字都是有其具体指向和意义。我们现代人只识其形与意,但未必知其音。可以肯定的是甲骨文持续的时间很长,且为多人所刻,但他们在不同的甲片上能刻出极其相似或完全一致的字(符号),一方面表明当时这些符号及其指代(意义)在篆刻者的眼里已基本定型,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另一方面也表明,当时人们对这些字的使用(包括刻写)是相当严谨的,只会在同样的场合描述同样的对象时才会重现。正因为这些字的指代唯一性和环境重现性,才为我们现在辩识这些符号提供了可能。如果真有异体字存在的话,那也可能是由篆刻者的自由发挥而来。
正因为古汉字是以字表意的,因此,古人说话、用字“惜字如金”,能少用一个字就少用一个字,用一个字能说清楚的,绝不用两个,而不像现在的白话文这样。因此,中国古代文章均是现在所称的“文言文”。另一方面,这可能也与当时书写、篆刻、记录等相关行为效率提升及所用物质材料生产不够充分有关。此外,古代人之所如此处理问题,也与当时“识字写文”者均是社会极少数相对高层人士有关。在这个群体中,他们都对每一个汉字的意义有着深刻且一致的理解,因此,就是这样的写与记,并不影响在他们之间以及后人对历史、事件、事物和认识、观点和见解的传播和交流。不过那时,绝大数的一般普通人是没有机会和条件,似乎也无必要学文识字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物质基础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社会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识字写文也并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要具备基本的识字达意能力,否则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新兴事物的出现。如果还像以前那样,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认识的推广。因此,汉字字意的表达也发生了时代性变化。人们不用像古人那 样,具体知道每一个汉字在以前所蕴含其中的丰富意义(尽管那些意义仍然存在,在有文化的人群中仍在使用),而只需了解其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最基本的含义,有些甚至是单一的含义即可。
真不认识这几个字(图片源于网络)
从这个角度看,汉字所表达的意义的演化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人们更易于记住、理解并使用。这为更普通、更多的人认字识字奠定了基础,从而加速了文字的普及,这是汉字表意现代化的一个表现。与之相对应,现代人写文用字就变得“白话化”了,不再也不用像古人那样“文刍刍”的。字意表达的这种现代化结果,实际上也具有汉字演进的自然科学特性的。自然科学在描绘和解释客观事物和现象、规律时,也是随着科学自身的发展和学科分支的丰富,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准确,越来越简捷,从而减少了多解性、多义性和模糊性。
汉字使用的简捷性是中文最重要的特点,而且这种简捷性是不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的,甚至比其他的语言更为准确,这是汉字和中文的最大优势。相反,如果英语的表达也像中文这样简捷的话,那基本上不可理解的,因为根本无法理解。在英文中,有人将英文的字母与汉语中的字类比,说中文的字太多了,以此说中文难学,实际上是搞错了类比尺度。有关这个问题,本人有专门文章进行讨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关于中文与英文的对比问题以及关于外国人学中文的思考。
五、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汉字的出现、演化和使用,不仅仅是社会人文科学中的一个语言文化现象,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然科学特性。
汉字的起源来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研究与认知,像数、理、化、生、地等自然科学一样,汉字本身(而不是由其组织成的文章)也是人们描述、认识客观世界的另一种形式,有其基本的原理和法则,而非凭空独撰或人为强加。在汉字的起源中,字象形似律是最重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即它写/画起来与其要表达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形似性,以单体或独体字为主。如“人”写起来就像个“人”的样子,车“画”起来也像个“车”样子等。
汉字的演化是继承、发展和丰富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更新、换代和淘汰的关系,因此具有极稳定的传承性、规律性。某种角度上,其演进过程也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在汉字的发展和演化中,最重要的原则和规律是关联组合律和同形叠加律。关联组合律是指汉字的各组成部分与其整体要表达内容是高度关联的。如“读说谈论讲”都与“言”关联,而“言”又与“口”关联;“思想念愁虑”都与“心”关联等。还如一些发声字则与发声的客体、状态、频率、调色或部位相关联等。同形组合律是指一个汉字是由同形单字叠加起来的,如前面提到的“木林森”“人从众”等。 这两个规律实际上还延伸到了词的形成上,即将相关联的字组成一个词,即可表达一个新的内容。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字数无限扩张的问题,是中文与其他相比重要优势之一。
汉字的使用也遵从自然科学理论与知识应用与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其本身的自然逻辑和科学逻辑。最基本的规则或要求是字境适配律。即汉字的使用与其要表达的内容必须是相适应和匹配的。就像“他、她、牠、它”不能乱用一样,心“痛”与心“疼”,描述的就是两种不同的状态,也不能乱用。同样,“蹦”与“跳”也有细微的区别。等。
从上面简单的讨论可以看出,汉字(学)其实是一门大学问,其要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复杂。这里只是一时突发奇想,谈了这些体会,因为也不学文科的,没有系统研究,显得有较杂乱,也不一定对,但总认为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有人经常拿以汉字为基础的中文不严谨说事,如果不是使用者不严谨、不认真所致,那就是对汉字本身知之不多、了解不深的一种表现。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