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 @自由灯塔 先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建议他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东西,他欣然接受我的提议,并希望我给他一个书单,然而事实上,我大抵只能给于一些阅读上的建议,因为每个人的兴趣都是不一样的,我喜欢看的书别人未必喜欢。
所以我就主要罗列了一下我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关注的一些东西,并设计出一套比较符合现实的比较合理一个学习顺序,用来学习自然科学,用来打基础,下面的这些步骤,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一个学习者很好地构筑出一套他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本来是我给的 @自由灯塔 回复的内容,但是因为实在太长了,一下子写了7000多字(加上附录一共1w 字),评论区放不下了,无奈只得做成专栏文章。可能我是知乎唯一一个在评论区写论文的吧。
文章中所涉及的书籍,我会做一个附录,放在最下方,这个是最不重要的,推荐几本书谁都推荐,没有什么意思,关键是我在文中提到的稳扎稳达的学习步骤,以及一些要注意的点,把这些东西都搞明白,对于一个真正想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才是西瓜,那几本书就是小芝麻粒,不值一提。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没有任何考试技巧方面的东西,无法帮助任何考试拿高分,热衷于追求高分技巧人士还望绕行,不能耽误你宝贵时间,耽误你去学习更多考试刷高分的技巧。
原回复如下:
首先,打基础打底子这个事要稳扎稳打,一步一步来,这个很重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东西,不是说记住多少的公式,记这些无非就是一些技巧性的东西,重复多看几次就能搞定,如果不是为了突击考试,是真的研究科学知识。
从技巧这个路子开始注定是一条歧途,就像《三体》中大刘描述的那样,基础科学好几百年没有任何进步,你应用方面的东西搞得再花哨,没有任何用处,人家三体人就派一个水滴探测器过来,随便一撞,你那三千艘恒星级战舰,就跟纸糊的一样,不堪一击。
所以好的老师他一定会把最重要的东西给学生教,那就是那些核心的思想,学生他把这个东西掌握了,那些技巧性的东西,翻翻书,自个多想想,学起来不是难事,也不会太费劲。西方那些大教授,那批最优秀的老师,他们基本这是这么给学生教的,因为这个思路是正确,底子不牢固,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技巧性的东西上面,就是典型的买椟还珠行为。
就像盖房子,地基一定要稳,要非常非常稳固,地基不稳,房子就有质量问题,上层的东西搞得再花,也没有用。西洋那帮大教授的学生,因为老师的教学方法好,自己也勤奋,肯上心,肯学习,底子非常扎实,见得也多。
意思就是说他不允许你偏科,他的bachelor教育,我们叫本科生教育,你一个理科生工科生必须选两门文科艺术哲学之类的东西作为辅修,反之文科生也一样,他这么搞的结果就是出来的学生底子扎实,见多识广,不存在“一条腿走路”现象。
因为他见得多,所以很多学科的那些思想、技巧、方法之类的,他能做到信手拈来,这些东西本质上就是工具,一个人他要做研究,要出结果,工具其实不是最重要的,这些大概知道,脉络搞明白,用的时候直接拿就完事,不费什么劲。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方向,因为底子好,见得多,所以很容易发现问题,做出新东西出来不难。
这就是他们的学生为什么在很多原始性创新上特别强的原因,因为人家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然后专门找顶尖的专家去设计,从各个层面,甚至包括日常的作业,他的考试你可以带书进去,但是你不能直接抄书上的东西而不做引用。
你要是敢这么*话,直接判定你抄袭,是很严重的违反校规的行为,后果很严重的。就是说他们从各个层面,包括一些非常非常细的点,保证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能保持独立探索精神,能够培养出创新能力出来,这是他能持续领先持续创新的法门。
好,理论性的东西说完了,下面开始谈从什么地方开始起步?这个,西洋学术界主流的观点是从兴趣开始,无论学什么东西,无论文的理的,一定要从他感兴趣的一个点开始,进行引导,然后一步一步把一个人带进去,他感兴趣了,他才愿意学,才肯花功夫去看那些常人看来无比枯燥乏味的文献、资料,才能去往深了钻,这是最最重要的。
如果一个人的学习行为始终是被逼着学的,是被迫记忆一堆除了应付考试,用处不大的技巧性的东西,那么这不是教育 ,这种行为是反教育的,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反效果,这是得不偿失的。
对于一个工具化的人来说,他没有扎实的底子,也没有很多的见识,这些都没有,并且还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记忆一些技巧性的东西上面,他要做出一个新的东西出来,那无疑是难如登天的。
所以,如自然科学这道门,第一步需要做的是通过刻意练习训练出基本的科学素养,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你要知道“赛先生”已经来到中国一百多年了,但是能够说清楚“科学是什么”的人,没有几个。
好多人都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就是盲人摸象那种状态,很多人仿佛都抓到了一些东西,但都很模糊,只是“科学”这头大象身上的一部分,能够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准确描述科学到底是什么的,特别少,包括中科院、清北的大教授。你就会发现虽然这些人属于中国某些领域的佼佼者,算得上天才中的天才,但是他依然无法准确完整描述出科学这个东西出来。
清华的吴国盛教授,研究科学史的,写过一本书叫《什么是科学?》,读完后你会发现吴先生哪怕是到了最后,也没有说明白说清楚科学是什么,他不过就是讲了一下从古希腊的哲学,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再到近现代科学这么一个历史的过程,仅此而已。
所以他这本书的这个题目其实并不好,改成《科学的历史》、《科学的历程》之类的都比《什么是科学》要好得多,至少读者不会认为你在挂羊头卖狗肉,把科学史当做科学本身。吴国盛先生其实在科学史这个方面研究还是很深的,理论底子非常强,也就是这个书名我觉得不是很妥当,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缺陷。
虽然属于客观评价,但是这种话比较容易得罪人,所以我得先给赔个礼,给老先生先道个歉,我的这个小小的批评和评价完全是对那本书的评价,不涉及对吴先生个人的评价,这点需要搞清楚。
然后是杨振宁先生,老先生在中国和西洋都念过书,得过诺奖,是当年西南联大那批人当中的佼佼者,属于天才中的天才,杨先生不仅物理学功底深厚,在美学研究上的造诣也非常高。当年百家讲坛刚开的时候,也就是本世纪01年,02年。
大概就是那个时候,曾邀请杨先生过去讲课,给国家办事,杨先生肯定是非常愿意的,所以就过去讲了几堂课,其中就谈到了《美与物理学》,杨先生的那几堂课水平和质量都非常高,他对美学和科学的理解其实都非常深刻。
杨先生也在这几堂课中谈到了他对科学的一些大胆设想,很超前的,他谈到科学的终极可能是一种非常具有美感的一种抽象,这个其实是什么呢,就是爱因斯坦当年所追求的那个东西。
爱因斯坦做出了狭义相对论,做出了广义相对论,但是他还不满意,他觉得自己的相对论跟量子力学,这两个东西互相打架,理论冲突,这很不美,宏观被牛顿机械论统治,微观层面又是一幅截然不同的场景,被概率统治,被量子幽灵转来转去。
他要把这些放到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之下,做出一个更厉害的东西出来,这是爱因斯坦晚年所一直在搞的东西,就是“大统一场论”。杨先生既然提出这么一个大胆的设想出来,说明他对科学的理解其实已经非常深刻了,可以算是国内学术界对科学理解最深的人之一。
中科院高物所的张双南教授在B站有一个讲座课题《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一般别的人敢说这个话肯定要被骂死的,但是这是中科院亲自上传的视频,带有: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慧眼”天文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空间科学部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X射线成像实验室主任这么多头衔的国内顶级专家说这个事,这个就要慎重考虑了。
就这个视频中张双南教授讲的那些东西,可以看出他对科学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但是他举得那几个例子,我敢说一点,一般观众很难从里面摸出门道出来,因为让观众从中国传统化的这种思维去理解这个东西,很难。以上谈到的这些是国内的一些顶级的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讨论和分享。
西洋人的著作里面,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Fairfield University)的哲学系教授理查德·德威特(Richard Dewitt)先生有写过一本书《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有简体版和繁体版,英文原版三套,据说繁体版比简体版翻译得要好一些。
如果英文底子好的话,最好直接看英文原版,不折腾。这本书你可以去查豆瓣评分,非常高的,因为老教授理论的底子非常好,他对他们所受的那种教育研究的也非常透彻,所以他第一部分就直接从基础命题开始讲,这个东西很核心,非常重要,这些思维工具掌握不好,做不了科学研究。
因为这8章的内容可谓是精髓中的精髓,是在大量前人做的研究之上,通过反复筛选,精炼,抽象化后得到的一些东西,我的意思就是说每一章都是重点,有医学生那个味了,但是这些工具性的东西其实也不难掌握,稍微多看两遍书,多想想,也不是很难,很容易掌握的。
第一部分学完之后拿到了趁手的工具,再往下看,他之所以先教你这个,有很深的用意的,就是说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你必须用到这个东西,这是老教授的想法,其实第二、三部分讲的就是一个东西,那就是科学范式的转换。
这个东西理解了之后,要专门关注一下他在亚里士多德那一块讲的”拼图隐喻”,这个要反复理解,好好理解,看一遍理解不了,就多看几遍,这个东西非常重要,核心中的核心。
只有你把这个东西彻底理解了,你才能明白科学是怎么回事,科学范式之间的转换是如何完成的了,否则你看后面的东西基本就跟看天书一样,或者跟看历史小说似的,意思就是看个乐子,没什么收获。你把他这本书多花点时间,搞明白之后,算是入了个门。
还有一套大部头,叫《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9种共16册)(精)》,是一个系列的书。大概是个啥样子,我就不评价,我直接把豆瓣的简介拿过来,你自行判断。简介如下:
《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丛书( Handbook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Series )是国际著名学术出 版机构爱思唯尔出版公司( 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 )于2006年开始推出的一套科学哲学研究书系,由世界著名科学哲学家一一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多夫·加贝( Dov M. Gabbay)、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保罗·萨 加德( Paul Thagard)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翰·伍兹( John Woods )联合主编。
丛书一经推出, 立即在世界科学哲学界产生重要影响,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目前出版的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科学哲 学研究参考书。《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丛书汇集了国际科学哲学界一流专家的集体智慧, 立足于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 前沿, 融合了相关科学研究领域的全新成果, 全方位地展示出了当前世界科学哲学研究领域 的全景。
丛书体例严谨、内容极为丰富,既涵盖了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又涉及到应用研究的具体领域,是科学哲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资料, 同时也非常适合于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阅读。此外, 本丛书也适合于对其专业领域的方法论问题感兴趣的科学家参阅。
这一套书的评分没有《世界观》那本高,但是也不算太差。
《科学革命的结构》和 费曼系列丛书也是非常好的科学哲学入门书,尤其是费曼,大物理学家,讲的东西非常通俗易懂,科学界像他这样德高望重(1965年诺贝尔奖得主),但是讲课水平又这么高的人,不多。他还搞出来一个所谓的费曼学习法,其实没有意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
理论研究这个东西吧,学生的天赋其实还是比较重要的,所谓“真传传一句,假传万卷书”,主要你要把一句给彻底理解,继承人家的衣钵,这个事很费时间,要多想,要大量地想,只有你脑子不断地转,不断地去想,才能明白人家要交给你一个什么东西。不喜欢动脑的学生,学这个东西,很吃力的。
你有这么1~4本左右的科学哲学的书作为底子,你再去看具体的科学专著,加上一些工具性的东西,你花些时间,把那个学会,看专著也好,专著看完了,有一定的学科底子了,去看论文,那些人写的东西,不费力。
无非就是用个什么工具,解决了什么什么问题之类的,技巧性的东西,多读读多看看,也就那样。这里要强调一个东西,科学哲学一定要先彻底学会这个东西,你只有把这个彻底弄懂了,你才能明白那些人做的工作都是在干啥,不会对人家产生盲目地崇拜,没有任何意义。
也就一般程度的聪明才智,高人指点一些东西,学习不瞎偏科,然后勤奋点,多读点书,读的时候多想,多尝试,多发挥想象力去找突破点,去找创新点,然后做东西,也就那回事,不要想的太复杂,努努力就能搞定的事。
没必要妄自菲薄,人家是天才,我就一普通人,我不行,什么天才,没有天才,大家都是普通人,差距就是思考能力,能不能多思考,多动手试,就是几个关键点上面看有没有能够引领你把路子走对,就这么个事。
科学专著方面,第一推动丛书那一套我感觉挺好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翻译的外国那些大牛的著作,给做成了一个系列,基本学科覆盖面上还是很全的。你可以随便在里面挑,我是搞计算机的,综合系列那一套很喜欢,特别是《逻辑的引擎》讲逻辑学的,这个得学扎实。有两个工具类的学科是非常频繁使用的,一个是数学,一个是逻辑学,逻辑学又引出批判性思维之类的东西,其实都大差不差,学好一个就行,毕竟逻辑学也是从哲学中所专门给抽取出来的。
我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拿我们计算机学科举一下例子,上个世纪,英特尔搞了一套CISC指令集,也就是复杂指令集,后来人们发现,这个东西符合马太效应,按犹太人的说法就是“二八法则”,玩经济学的应该听过这个东西,是一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这个人1897年提出来的,也叫帕累托效应。
经济学先不管他,就拿指令集这个东西来说这个事,啥意思?就是说20%的指令足够应付80%的大部分工作,而剩下80%的指令也就解决那20%的问题,是这个意思。
于是就有一批人搞了另外一个东西,叫RISC指令集,也就是精简指令集。也就是说他们把最常用的那些指令单独抽取出来,重新搞了一个指令集,是这个意思。CISC指令集代表就是英特尔和AMD搞得x86-64架构,RIRC指令集代表则是手机上用的ARM架构,当然现在一些电脑也在往ARM架构上靠,比如苹果的新电脑,别的一些厂商,这个东西其中的一个优点就是比较省电。
我不知道你对自然科学的那些学科感兴趣,给不了具体的专精著作的推荐,因为很多东西我也不研究,我搞计算机的,肯定计算机优先,其他的先排队,算法书,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底层原理之类的东西一堆一堆往过看。
算法类的书算是我捣鼓地最多的,最经典的《算法4》肯定是我必看的一看,看了有那么一两遍,主要这书太厚了,看一遍得20多个小时呢,《算法导论》大名鼎鼎,问题是这玩意数学证明太多了,没空过去捣鼓。
咱搞的东西偏应用一些,当然,证明学好了那是有大好处的,至少吊打一众candidate,FAANG随便进不是事,但那玩意太费时间了,我觉得不值,就没弄。这是我专精的一个方向。
在这个方向上有一些延伸的学科,我也专门学了,比如密码学,加密解密这一套技术,用的非常频繁。比如博弈论,分析问题的时候,很好用的一个工具。有一本图灵奖得主写的书《为什么》我目前还没看,打算有时间再看。
至于数学工具方面,底子稍微差一点,概率论,离散数学,线性代数之类的学科基础数学工具,多少都看过一大堆,也就长时间不接触,可能会生疏一些。普林斯顿那套读本,微积分,概率论据说挺不错的,还没时间看。这是一些趁手的工具方面的东西。
吴军先生有一本书叫《数学之美》,其实更适合叫《应用数学之美》,这个人谷歌出来的,后来在腾讯干活,之后又回了老东家那里几年,再之后好像就一直在写书,他跟《罗辑思维》有合作,这个人学术功底很深厚,兴趣面很广,但是也就讲故事水平,更深层次的东西他分析不出来,主要是抓不住核心的那些点,但是人家科普读物确实写的非常好,这一点要承认,他早期的几本书写的还是不错的。
后来跟《罗辑思维》也就是得到团队出的质量就不行,这个团队做事太过于短视了,完全就是一套赚快钱的路数,没有长远的打算,所以质量越来越不行,上市也非常不顺,老想着冲科创板,就很那个啥,他这玩意也没啥技术,就一阵风的事,粉丝经济也就那一波,口碑没做起来,老想着圈粉丝割韭菜肯定不行。
不客气的说法就是割韭菜,客观评价,我只评价作品,对人没有任何偏见,吴军老师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科普作家,他对西洋研究的那一堆东西研究的比较宽泛一些。《数学之美》讲的是数学跟谷歌的一些实际的技术上的联系,算是很好的科普书。这是我做计算机专精的一些东西。
别的学科也看过一些,尽量就是调感兴趣的看,不一定对你的口味,比如生物学/医药学方面我看过印度裔美国医生悉达多·穆克吉医生的两本书《基因传》和《众病之王:癌症传》写得都还不错。理查德▪道金斯的那本《自私的基因》也比较好。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名气很大,没看过。
数学上一本关键著作《几何原本》随便看了两下,就扔了,核心的东西已经掌握,没必要看了,哦,对,这本书你如果能理解透,也是非常好的,他里面隐含了一个非常关键性的东西,跟《世界观》那本书的那些工具是完美配套的,马斯克管这种东西叫第一性原理。
其实就这么个东西,一个很趁手的工具,大家都是那么用的,没啥了不起,非要吹得神乎其神地程度,没必要。搞科研的人态度一定要端正,一定不要神化某个人,不要神化某个工具,那样的话,路子就走歪了,科技树就点错了,是在给自己挖坑。
物理学方面,这还用我说嘛?该看啥专著你不清楚。大牛的著作,你就想想那几个人的名字,牛顿爵士,爱因斯坦教授,薛定谔先生,霍金教授,费曼先生,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博士,……,人实在太多了。
光看人名就知道看啥,他们搞得那些东西,写那些书,比如《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生命是什么》,《时间简史》,《别逗了,费曼先生》,《宇宙》……这一大堆不够你学?
需要问我吗?别看这些书老,但是都是那些神级的大牛写的,他看的肯定要比编写教材的水平那些老师看的东西要深,有头有尾,不可能就告诉你个结论,让你套公式,让你厌恶物理学,这些人都是聪明人,知道怎么教学生的,不会那么短视。
然后,化学方面,抱歉,本人不感兴趣,没啥推荐推荐的,你自己从网上随便找吧。本人学的东西虽然杂,从文学、科幻小说,哲学(包括宗教),心理学的一大堆,经济学,管理学又搞了一些。
到理论研究,各种基础理论方面的储备,然后再到工程上,算法,数据结构这些东西,前后端框架学了个遍(这些没啥好学的,就readme.md,quick start之类看懂就完事,框架跟着做就完事,有点小儿科),又跑去捣鼓GC,反正也就差个编译原理这块硬骨头需要通通脉络,也就那样了。
然后再学艺术,去学着欣赏那些美术作品,欣赏音乐,动画,电视剧,戏剧乱七八糟的一堆,再到美学,朱光潜先生那本书《谈美》写的真的太好。
几乎感兴趣的都捣鼓过一遍,唯独对化学没感觉,至今没有研究过化学方面的任何著作,所以这个东西,你感兴趣的话自己去搞吧,我搞不定,真不搞定,我都不感兴趣的东西没法帮你搞定。
然后,没然后了,数理化生计已经都说了一遍了,搞完了,收工。
有一套书叫《科学元典系列》,这套书里都是那些牛人写的东西,他们给翻译过来了,具体哪些牛人,自个去找吧,我就不忙你找了,写这么多东西,累了。
祝你好运。
参考文献1.《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
2. 豆瓣《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9种共16册)(精)》内容简介, 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9种共16册)(精)
附录
文中未涉及但是对学习自然科学非常重要的两本科幻小说:
注:这两本书包含了大量科学史和科学探索过程的东西,大刘作为一名工程师,对于科学和技术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可能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发现书中所隐含的东西。比如我先提个引子,抛砖引玉一下,读者可自行去书中找线索。
《球状闪电》:球状闪电他们进行这项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是什么样的?陈博士扮演了哪些角色?做了哪些贡献?林云少校扮演了哪些角色?做出了哪些贡献?丁仪博士扮演了什么角色?做出了什么样的突出贡献?
这项科学探索活动中哪些人经历了严重的失败,都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的?陈博士研究球状闪电的动机?陈博士的导师张彬在球状闪电研究中做了哪些贡献?好多问题的,一问就可以问出很多出来。
然后是《三体1》: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至少看过电视剧的,《三体1》的剧情多多少少都有点印象,那么问题来了:汪淼教授几次进入游戏,这几次游戏的经历暗喻着什么?为什么这个游戏必须得是人类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才能玩?
其他人为什么不行?三体人那种独特的文明模式与历史上的秦国有哪些相似之处?三体人的透明思维对他们的科学研究有哪些好处?人类的不透明思维对科学研究是否存在坏处?如果存在的话,有哪些?
还可以问好多的,这些问题是我希望大家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去思考的一些点,因为这些点都非常重要,一旦能够深刻理解,对你的自然科学学习是很有益处的。养成好习惯,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多问问题,尝试自己解答分析理解归纳,这样才能把书读好,读懂。
而不是跟个机器人一样去傻傻地背诵并默写书中的东西,这才是把书读活了。现实中有太多的人了,其实根本不会读书,把书读死了,这是不好的,对他个人没有任何好处。
1.《球状闪电》
2.《三体1》
文中涉及的书籍:
- 科幻小说类:《三体2:黑暗森林》
- 科学哲学及科学史类:《什么是科学?》《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系列丛书 《科学革命的结构》 费曼系列
- 逻辑学:《逻辑的引擎》《为什么》
- 算法:《算法4》《算法导论》
- 数学:《数学之美》《几何原本》
- 生物学:《基因传》、《众病之王:癌症传》、《自私的基因》、《物种起源》
- 物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生命是什么》,《时间简史》,《别逗了,费曼先生》,《宇宙》
- 化学类:无(本人对化学不感兴趣,一本也没接触过,评论区的方家们可以放几本)
- 美学:《谈美》
自然科学丛书套装:《第一推动丛书》系列:第一推动丛书·25周年纪念版 (49本合集),详单链接:第一推动丛书·25周年纪念版 (49本合集)
目录 · · · · · ·(摘自豆瓣,共49本)
第一推动丛书·宇宙系列
《时间简史》[英]史蒂芬·霍金 著
《时间简史续编》[英]史蒂芬·霍金 著
《黑洞与时间弯曲》[美]基普·S.索恩 著
《霍金讲演录》[英]史蒂芬·霍金 著
《时空本性》[英]史蒂芬·霍金 [英]罗杰·彭罗斯 著
《果壳里的60年》[英]史蒂芬·霍金 等著
《时空的未来》[英]史蒂芬·霍金 等著
《千亿个太阳》[德] 鲁道夫·基彭哈恩 著
《物理天文学前沿》[英] F.霍伊尔 [印] J.纳里卡 著
《黑洞战争》[美]伦纳德·萨斯坎德 著
《宇宙传记》[美]约翰·格里宾 著
《大宇之形》[美]丘成桐 [美] 史蒂夫·纳迪斯 著
《宇宙的轮回》[英] 罗杰·彭罗斯 著
《死亡黑洞》[美]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 著
《爱因斯坦的未完成交响曲》[美]玛西亚·芭楚莎 著
《大爆炸简史》[英] 西蒙·辛格 著
第一推动丛书·物理系列
《宇宙的琴弦》[美]布莱恩·格林 著
《宇宙的结构》[美]布莱恩·格林 著
《上帝与新物理学》[英]保罗·戴维斯 著
《时间之箭》[英]彼得·柯文尼[英]罗杰·海菲尔德 著
《终极理论之梦》[美] 斯蒂芬·温伯格 著
《时间、空间和万物》[英]B.K.里德雷 著
《亚原子粒子的发现》[美]斯蒂芬·温伯格 著
《存在之轻》[美]弗兰克·维尔切克 著
《不同的宇宙》[美]罗伯特·劳克林 著
《物理学的困惑》[美]L.斯莫林 著
《量子之谜》[美]布鲁斯·罗森布鲁姆[美] 弗雷德·库特纳 著
《寻找希格斯粒子》[美] 肖恩·卡罗尔 著
《完美理论》[英] 佩德罗G.费雷拉 著
《原子中的幽灵》[英] 保罗·戴维斯 著
第一推动丛书·生命系列
《惊人的假说》[英]弗朗西斯·克里克 著
《生命是什么》[奥] 埃尔温·薛定谔 著
《解码生命》[美]克雷格·文特尔 著
《第二自然》[美]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著
《比天空更宽广》[美]杰拉尔德·埃德尔曼 著
《生命的语言》[美]弗兰西斯·柯林斯 著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美]R.M.尼斯[美] G. C.威廉斯 著
《脑中魅影》[美]V.S.拉马钱德兰 著
第一推动丛书·综合系列
《皇帝新脑》[英]罗杰·彭罗斯 著
《四维旅行》[英]R.L.普瓦德万 著
《逻辑的引擎》[美]马丁·戴维斯 著
《真理与美》[美]S.钱德拉塞卡 著
《未来50年》[美]约翰·布罗克曼 编
《伽利略的手指》[英]彼得•阿特金斯 著
《实在终极之问》[英]约翰·巴罗 [英] 保罗·戴维斯 [英]小查尔斯·哈勃 编
《下一步是什么》[美]麦克斯·布罗克曼 编
《复杂》[美]梅拉妮·米歇尔 著
《数学的意义》[英]约翰·查尔顿·波金霍尔 编
《复杂的引擎》[美]约翰·E.梅菲尔德 著
《科学元典》系列: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同样摘自豆瓣,原书单链接如下:科学元典丛书
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第1辑共20册)
- 天体运行论-[波兰]哥白尼
-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意大利]伽利略
- 心血运动论-[英]威廉•哈维
- 几何(附《方法论》《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法]笛卡尔
-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英]牛顿
- 光学-[英]牛顿
- 光论-[荷兰]惠更斯
- 怀疑的化学家-[英]波义耳
- 化学哲学新体系-[英]道尔顿
- 化学基础论-[法]拉瓦锡
- 海陆的起源-[德]魏格纳
- 物种起源-[英]达尔文
-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英]赫胥黎
- 进化论与伦理学(附《天演论》)-[英]赫胥黎
- 热的解析理论-[法]傅里叶
-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美]爱因斯坦
- 关于波动力学的四次演讲[奥地利]薛定谔
- 基因论-[美]摩尔根
- 控制论-[美]维纳
- 从存在到演化-[比利时]普里戈金
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第2辑共11册)
- 地质学原理-[英]莱伊尔
-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英]达尔文
-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英]达尔文
- 条件反射-[俄]巴甫洛夫
- 计算机与人脑-[美]冯•诺伊曼
- 希尔伯特几何基础-[德]希尔伯特
- 电磁通论-[英]麦克斯韦
- 居里夫人文选-[法]玛丽•居里
- 李比希文选-[德]李比希
- 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意]伽利略
- 世界的和谐-[德]开普勒
不分类(共55册)
- 天体运行论
-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 心血运动论
- 薛定谔讲演录
-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 牛顿光学(第2版)
- 惠更斯光论(附《评传》)
- 怀疑的化学家
- 化学哲学新体系
- 海陆的起源
- 物种起源
- 热的解析理论
- 笛卡尔几何
-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 基因论
- 进化论与伦理学
- 地质学原理
-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
- 希尔伯特几何基础
-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 条件反射:动物高级神经活
- 电磁通论
- 居里夫人文选
- 计算机与人脑
- 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
- 李比希文选
- 世界的和谐
- 遗传学经典文选
- 德布罗意文选
- 行为主义
- 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
- 心理学原理
- 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
- 相对论的意义
- 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谈
- 玻尔讲演录
-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
- 宇宙发展史概论
- 兰科植物的受精
- 费米讲演录
- 星云世界
- 对称
- 植物的运动本领
-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 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 从存在到演化
- 食虫植物
- 攀援植物的运动和习性
- 同种植物的不同花型
- 人口论
- 理想国
- 化学基础论
-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 宇宙体系
- 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