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结尾赏析,安娜卡列尼娜名著解读视频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5 14:19:42

"我依旧会对车夫伊凡发脾气,依旧会同人争吵,依旧会不得体地发表意见,依旧会在我心灵最奥秘的地方同别人隔着一道鸿沟,甚至同我的妻子也不例外,依旧会因自己的恐惧而责备她,并因此感到后悔,我的智慧依旧无法理解,我为什么要祷告,但我依旧会祷告——不过,现在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每分钟不但不会像以前那样空虚,而且我有权使生活具有明确的善的含义!”

这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结尾,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我也没想到。

当我看到这个结尾时,猛然想起当年读《战争与和平》时的感觉。

我是在学生时代读的,厚厚的三大本,我都不知道是怎么读完的,里面的人物情节大都不记得了,但一直记得小说结尾有十几页关于战争和平及人类命运的思考与议论,我当时还摘抄了不少,只是笔记早不知去了哪儿。

这大概是托尔斯泰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吧?《安娜.卡列尼娜》读下来让我印象更深的居然也是另一位主人公列文及其思考,小说的结尾就是列文对生命意义和信仰的思考。

但,我打开这本书时根本没有想到这个。

这之前,我只知道这部小说讲了一个美丽女子安娜.卡列尼娜(以下简称安娜)寻爱而终至破灭的故事,她勇敢冲破无爱婚姻的束缚,与情人私奔,但最后却卧轨自*。

说实话,对这样一个故事我并不是很感兴趣,因此儿时就听过这部小说的大名,但一直没有想着去阅读,直到前不久才终于打开它。

安娜卡列尼娜结尾赏析,安娜卡列尼娜名著解读视频(1)

1

开头那句“幸福的家庭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我也一样。

但我没想到,这句话之后就是一个有点狗血的故事。一个叫奥勃朗斯基的男人出轨家庭女教师,妻子知道后大吵一架,家里弄得鸡飞狗跳。

这难道就是托尔斯泰所谓不幸家庭的代表吗?这和安娜有什么关系呢?

但很快,安娜就出场了,原来这个奥勃朗斯基是她的哥哥,她作为妹妹,来调解哥哥和嫂子的关系。

但让人觉得很讽刺的是,安娜因为哥哥出轨而来调解兄嫂关系,却在来调解的路上遇到了那个让她陷入出轨泥淖不能自拔并最终走向毁灭的男子伏伦斯基。或者也是某种暗示,就如安娜在火车站遇见伏伦斯基时,遇到了一个扑上铁轨被轧死的铁路工人,最后她自己也死在了铁轨上。

也许,因为这部小说太有名了,知道最后的悲惨结局,因此对伏伦斯基没什么好印象,对这个故事接下来的走向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好奇心。

但不得不叹服托尔斯泰伟大的文学艺术表现力,即使你听过这个故事的结尾甚至知道它的大致情节,他在文字中把这个故事展开的过程依然很吸引人,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更能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安娜卡列尼娜结尾赏析,安娜卡列尼娜名著解读视频(2)

2

卡列宁,安娜的丈夫,印象中这个人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罪魁祸首,因为他,安娜的出轨和出走才成了追求爱情的勇敢行为,他是压制爱情压制人性的封建势力的代表。

但其实他并非只是如此。他对妻子冷漠,尤其不在意什么爱情,是个官僚机器,年龄上也比妻子大很多,毫无情趣,但他工作与生活也算认真,而且还读书,在妻子做出对不起他的事后,他很是愤懑,却仍然不忘给她支付生活费,当安娜不听劝告,公然和情人住到一起后,他恨她,但当看到她生孩子身体虚弱时又对她充满悲悯怜爱。

在得知妻子有外遇后,他当然不高兴,却只要求妻子与他保持表面的和谐,当安娜在公开场合明显失态后,他很生气,仍要求保持“体面”,只要安娜此后做到这个,他可以既往不咎。

这确实很虚伪,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虚伪其实很多,大概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不少,从这点来说他的虚伪其实是很真实的。

但安娜受不了这个,不能不说,安娜是很真诚也很勇敢的。现实生活中,其实有不少女性是接受这种虚伪的,甚至自己就处在这种虚伪中。

安娜本来是要离婚的,但是卡列宁不肯。

很多人都认为卡列宁是因为要保全面子,所以不肯离婚,我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

但其实到后面安娜已经离家出走,公然和伏伦斯基生活在一起,也就是说两人完全撕破脸皮了,这种情况下保全婚姻对卡列宁来说根本就没有面子可言,甚至成为笑柄。

这种情况下卡列宁曾考虑过离婚,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保全面子要和安娜离婚,但后面却又不肯答应,尤其是坚决不肯把孩子给安娜,甚至不准安娜去见孩子,告诉孩子安娜已经死了,我觉得这里面包含一种惩罚一种报复的意味。我觉得这也很真实,并没有脸谱化。

伏伦斯基呢?他确实是个渣男,但他对安娜是动了真情的,而且最后感情淡化也并没有移情别恋。

为了安娜,伏伦斯基曾开枪自*过,听闻安娜卧轨自*后震惊痛苦异常:听到消息后一言不发骑上马就往车站奔,回来后就像死人一样完全没有知觉了,之后六个月关在屋子里不说一句话,家人把所有可用来自*的东西都拿走了……

伏伦斯基一开始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外表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也是个调情高手,风流韵事不断,他追求吉娣时,就只想和她交往,没想要结婚(这点被吉娣父亲老公爵一眼就看穿了),而和安娜他是想要结婚的。

但是,他和安娜却一直不能结婚,这影响了他的名声和事业,且因为不能成为合法夫妻,连亲生孩子都不能算是他的,在交际场更是处处受歧视——逢场作戏在当时的俄国社会司空见惯,但动了真情而且公然在一起却一直没有合法身份,这就让贵族社会排斥和瞧不起了。

伏伦斯基对安娜不能说没有爱,但并非爱就是一切,事业,交际,外人的指责等等都让他倍受打击和煎熬,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男人来说尤其如此。这也很真实。

再来看安娜,年轻,漂亮 ,气质优雅,富有魅力,是社交场的耀眼明星,而且真诚、善良,勇敢,她不仅让伏伦斯基为之倾倒,连被她横刀夺爱的的吉娣,甚至是一直深爱吉娣并已经进入幸福婚姻生活的列文也一度被她深深吸引。

可以说,安娜的形象近乎完美,但为何她这样一个完美的女人,却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安娜卡列尼娜结尾赏析,安娜卡列尼娜名著解读视频(3)

3

这当然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

这个故事有其明显的时代背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俄国,封建势力还很强大,但已经受到欧洲资产阶级思想的强烈冲击,安娜的悲剧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托尔斯泰当然写出了这种悲剧,而且比一般的作品写得更为深刻与宽广,《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说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描绘了十九世纪俄国社会尤其是贵族社会的时代画卷,但托尔斯泰的伟大不只在此,他更写出了超越时代的人性悲剧。

看小说中描写安娜如何走向自*,感觉似乎有点偶然。她一开始根本没有想到这个,她只是对伏伦斯基的日渐冷淡而心生不满,在终于等到一封冰冷回信后,生气,愤怒,虽有绝望之感,但在那一刻她想的却是要惩罚报复伏伦斯基——让他后悔!选择跳进铁轨,则是因为在火车站,突然想到两人初次见面时遇见的道工卧轨自*的场面。甚至当她跳进车厢下面的铁轨后,突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吃惊,甚至想要站起来,闪开身子,当然为时已晚。

似乎是一时冲动,当然对安娜来说,这个悲剧也是有种必然性的。

看看她产生这种冲动之前的内心想法:

”难道我不知道他不会欺骗我,他对索罗金娜没有意思,他不爱吉娣,他不会对我变心吗?这一切我全知道,但我并不因此觉得轻松。要是他并不爱我,只是出于责任心才对我曲意温存,却没有我所渴望的爱情,那就比仇恨更坏一千倍!这简直是地狱!事情就是这样。他早就不爱我了。爱情一结束,仇恨就开始…“

安娜是对与伏伦斯基的感情失去信心了,或者说她的爱情幻想破灭了,她感到绝望了。她的致命弱点就是只追求爱情。爱情当然是崇高的,值得追求的,但她不明白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男人尤其如此,对于女人也应如此,她却不只把爱情看成全部,还要求或者说幻想伏伦斯基也能和她一样,这样一来,不只生活困难重重,就连爱情本身也会离她而去。

安娜虽然与卡列宁没有感情,但对他们的儿子谢辽查感情很深,这也是使离婚变得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母亲对孩子的感情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但我觉得有点奇怪的是,安娜和伏伦斯基也生了一个女儿的,安娜对她的感情却一直很淡漠,书里说可能因为谢辽查是头生子的缘故,我觉得很牵强。读完小说后回顾时,我突然想到,安娜在与伏伦斯基的关系中太看重爱情甚至只有爱情,这可能影响了她对女儿的感情,她在自*前反省的是为了这份爱情甚至连深爱的儿子也不管了,对女儿根本就没提及。

这样的爱情,即使没有其他阻力,顺利成婚也难长久。安娜对此也有段反省:

“好吧,就算准许离婚,正式成了伏伦斯基的妻子。那么,吉娣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看我吗?不。谢辽查就不会再问到或者想到我有两个丈夫吗?在我和伏伦斯基之间又会出现什么感情呢?我不要什么幸福,只要能摆脱痛苦就行了。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呢?不,不!”她毫不迟疑地回答自己。“绝对不可能!生活迫使我们分手,我使他不幸,他使我不幸;他不能改变,我也不能改变。……”

这里说到了即使结婚,旧的思想观念还是会影响人们对她的看法,这也肯定会影响她和伏伦斯基的感情,但就算没有这个,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不知会出现什么变化。

安娜卡列尼娜结尾赏析,安娜卡列尼娜名著解读视频(4)

4

托尔斯泰的伟大也还不只在此,《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不只讲了安娜的故事,还讲了列文的故事。

安娜的故事中,安娜与卡列宁,安娜与伏伦斯基以及安娜的哥哥嫂嫂,这三个家庭都是不幸的家庭。

列文和吉娣则是一对幸福的伴侣,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家庭。当然,列文并不只是一个幸福家庭的代表,还是一个思想者一个求索者的形象,他一直在思考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思考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并且努力实践着。

列文在遇到吉娣之前就开始了这种思考,在他与吉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后这种探索仍然没有停止,而且比他们结婚之前思考得更深入,当然真挚美好的爱情和幸福和谐的婚姻生活也给了列文更多思考与感受,最后伴随着他们爱情结晶的儿子的出生,他的思考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领悟到理性并不能解释一切,只有用爱,深邃宽广的爱才能使人生不再空虚,让生活具有明确的善的含义,使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评论《安娜卡列尼娜娜》时认为:这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情小说之一,小说中既有不同爱情的书写,又有生活生命的原本质地和人物的精神深度,还有关于人性、道德、社会的深邃思考。

美国批评家乔治·斯坦纳说:比起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来,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更伟大的原因,

“不仅在于他以更深刻更全面的目光看待人类的状况,而且还表达了对宗教道德永恒命题的极大关注。”

安娜卡列尼娜结尾赏析,安娜卡列尼娜名著解读视频(5)

5

安娜故事线中的人物有更多矛盾性,也因此更真实更丰满,故事情节也更曲折生动,在描摹世相和挖掘人性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让我们看到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自己和他人,一百多年来,安娜被无数次搬上舞台和电视荧屏、电影银幕,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都能从中得到各自相同或不同的共鸣。

列文故事线中的两位主人公则更理想化,相比而言也要单薄些,情节相对来说也要平淡些,但细节同样很丰富,尤其是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把思想和人物情节融合在一起,在阐释人生大道的哲理和思想性方面达到了一定高度,也比《战争与和平》那样直接游离于人物情节之外的大段议论更加自然,给我们很多启迪,促进我们对人生和社会诸多问题进行思考,也激发我们对理想生活和理想人性的向往。

安娜和列文这两条故事线构成了《安娜.卡列尼娜》整体结构,让这部小说的受众面大大增加,不同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喜爱的内容,那些两条线穿插进去,也不容易使人感到厌倦。

不过,这样的结构,一般人不太敢写吧?

爱情,安娜追求的是爱情,就连高度评价这部小说的纳博科夫,也认为它是一部伟大的爱情小说。但列文的追求显然不是这个,至少主要不是这个。

我突然想到电视剧《人世间》中,只身远走贵州山区的周蓉给哥哥信中有句话:

“人活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与行尸走肉无异,可我现在除了爱情,还能信仰什么呢?”

其实对于当时的安娜来说,爱情也是她的信仰。

列文追求的也是一种信仰,他不信宗教,但他一直在追求人生的目的意义,实际也是追求一种信仰。从这点来说,安娜和列文其实在内在的精神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安娜失去了她的信仰,只有走向毁灭,而列文最后找到了爱和善这个信仰。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托尔斯泰本人直到生命的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他的信仰,最后离家出走,死在冰天雪地的火车站。

这让我想起托尔斯泰曾对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凡是学会了思索的人是不容易有信仰的,然而人只有由信仰才能够活在上帝里面。“

小说的结尾是托尔斯泰给列文也给自己的一个安慰,安娜的死可能才是更真实的结尾。

安娜卡列尼娜结尾赏析,安娜卡列尼娜名著解读视频(6)

举报/反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