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感到头痛、脑热、浑身发冷、浑身发抖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是不是发烧了?” 这时候我们就得拿出体温计来测量一下,才能把心放回肚子里。
您是否好奇过37℃的标准体温是如何测量的,以及这个标准是谁制定的?
温度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 怎样测量体温更准确? 对于这些,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疑问。
别担心,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体温的小知识!
1. 标准体温从何而来?
1851年,一位名叫卡尔·温德里奇的德国医生收集了25000名患者的腋窝温度。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他发现患者的体温在36.2℃至37.5℃之间。
最后,他以37°C(相当于98.6°F)的平均值作为标准值。 这就是“人体正常体温标准为37℃”的首次确定过程。
家里有水银温度计的人都知道,温度计读数为37°C的位置用醒目的红色标记。
超过这个温度就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异常的“信号”,需要保持警惕。
经历过感冒发烧的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当体温达到37以上时,通常会出现精神不振、头晕、步履沉重的不适感。
一旦病情好转,体温回落到36度以上,我就会再次神清气爽,感觉身体轻快很多。
这样看来,与正常体温相比,37度更像是健康与疾病、舒适与不适之间的一道屏障。 跨过这个界限之后,身体状况就开始下降。
为什么Windrich说标准体温是37℃,但现实生活中37℃更像是一个临界值?
事实上,对这个问题抱有这样疑问的人并不只有我们。
1992年,以传染病专家Philip Markowiak为代表的马里兰大学研究小组进行了疫苗测试,收集了148名受试者的体温,发现平均体温为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