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到背书的好方法
我和小马以及小王经常在一起讨论一些关于背书的心得体会,比如小马就总是说,背书时应该默背,这样不会受声音的干扰,更加容易记清书籍的内容。小王则喜欢一边背书一边动手写一写,所以他不仅不停地拿出真题来做,还把书上的内容背下来之后,拿出笔在纸上也默写几遍。
我不喜欢默背,因为默背的时候我会觉得特别闷,心里难受,而且对我来说,默背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我也不喜欢总是拿笔出来写,我既然反对记笔记,那就更反对这种默写的方法了——它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浪费脑力。那我们应该把时间和脑力用在什么地方呢?
当然是用在背书上。
关于背书的讨论一直在延续。小古曾经去请教过一位老师,老师跟他聊了很多背书方面的大道理,比如说要用拍照的方法背书。至于何为“拍照的方法”,老师解释说,就是不要去死记硬背,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整页书的内容上,就像拍照一样,把它拍下来,然后记忆它。老师说,在人们小的时候,更多的是用记忆图像的方法来记忆事物,但是随着人越长越大,人们渐渐地丧失了这种技能,转而用数字或者文字的方式来记忆。老师还说,那些能够上“最强大脑”这个节目的人,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老师说得头头是道,小古听得不亦乐乎,频频点头,觉得非常有道理。
可是老师说的虽然有道理,但是并不可行。首先这种方法本身到底是否可靠,我想应该还没有一个特别准确的说法。其次,我们从来没有经过这种方法的系统训练,想用这种方法来背诵课本,无异于天方夜谭。
小古在实践了之后也觉得这个方法并不靠谱,又向一个学长去请教背书的方法。学长倒是很热情,立马就倾囊相授,丝毫没有隐藏背书技巧。
学长告诉小古,他以前就是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起床,拿着书天天背、天天背,慢慢地就背得滚瓜烂熟,达到指哪就能背哪的程度。
小古听了学长的话,深受启发,他也每天六点就起床,去自习室认真背书。
这无疑是一种死板的方法,但是可能也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种方法上“添油加醋”,使它的味道好一点,更加美味且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有一次我在教室背书,背着背着就困意四起,又害怕睡觉浪费时间,就索性拿着书,到教室外面背。
教室外面背书虽然好,但是人实在是有点多,整个自习室的人,大多数都挤在教室外面尽情地大声背书,吵闹得要命。
教室外人太多,就只能转移阵地,去另外一个地方,发现那里也有人。那我去墙角总可以了吧,上面还在滴水呢,应该没人了吧。结果走近一看,还是有人。
到处都有人在背书。
看来教室这一带是没有容纳我的地方了。无奈之下,我只能另择佳地。
我找了很多地方,有些地方环境好,林影幢幢,冬暖夏凉,但是里面总是有几对小情侣,搞得我不好意思过去。只有一个地方没有人去,那就是我们学校后面的小湖边。那个小湖之所以没有人去,是因为周围没有多少树,夏天的时候特别热,没地方躲避严酷的阳光,其他季节这里也因为没有树的遮挡,很容易刮起大风,能把你吹得东倒西歪,瑟瑟发抖。
我觉得环境恶劣点也就算了,毕竟只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去了。
于是在大三上学期的末期,我开始去那边背书。
那时候将夏未夏,天气时冷时热,热的时候小湖边热得要死,冷的时候冷得要命。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我发现小湖边的景色比想象中的要美很多。有时候大风刮过来,在河面上吹起一道道涟漪,美丽极了。还有湖边有几棵矮矮的垂柳,柳枝总是在风中摇曳个不停,在地上倒影出一条条发丝。
而我就坐在湖边的凳子上,有时候头顶着强烈的阳光,有时候身体抗衡着从远处刮来的强风,辛苦做伴,我也自得其乐。
时间久了,我发现我的心情变得越来越好。以前总是多多少少有些压抑,但是一到小湖边,心情就豁然开朗。
可能是因为那边人少吧,我可以尽情享受那份孤独,并且在孤独中前进。慢慢地,我的背书效率越来越高,记忆得也更加牢靠。我想这和我背书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后来我对这件事进行了一些总结,即一个安静的、没有人打扰的环境,对背书来说非常重要。
事实上,我们并不缺少背书的信念和信心,只要我们能坚持,就一定可以...
这种安静且适合我们自己的背书环境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假如你的学校没有这样的小湖,那可能会有一个类似的小山坡,假如没有类似的小山坡,那也许会有一个类似的草坪,假如没有类似的草坪,那也许还会有一个类似的小树林。总之,只要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心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心灵栖息的地方,就一定可以找到。
找到了这个地方,你就可以安心地去背书了。良好的环境,会让你背书更加轻松。但是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千万不能忽视:环境虽然重要,但是对于背书,归根结底,还是得看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行为必须杜绝。如果我们今天背了几页,明天就不背了,明天背了几页,后天又不背了,那肯定会影响背书的节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