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怎么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未来的发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8 00:06:01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孙久文

**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综合实力最为强劲的长三角正日益成为引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地。作为新时代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的“双轮”“两翼”,一体化与高质量不可偏废,是塑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领。

长三角应依托中心城市与节点城市,通过培育中心增长极,确保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运行。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首位城市上海周边分布有苏、锡、常、杭、绍、甬等城市,市域间交通路网密度极高,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为加快长三角“普遍沸腾”的步伐,可将上海作为核心都市圈,增进上海同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合肥六大次级中心城市的经济活动往来。在此基础上,将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定位为中心增长极,塑造高质量一体化的新格局,继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积极同北翼的镇江、扬州、南通,南翼的嘉兴、绍兴、台州,后翼的芜湖、马鞍山等节点城市相协调,联合苏北、浙西、皖北形成“优势集中”的大中心区,向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迈进,成为发展国内大循环、深入国际大循环的热点区域。

长三角要把握新基建的政策窗口期,推进产业分工协作,形成高质量一体化产业集群。 根据规划纲要制定域内各地市的发展定位,理性分析长三角各等级城市的优势条件,错位扶持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为高质量一体化注入新动能,以占据国内国际大循环的战略制高点。具体而言,一方面,以上海为中心,协同苏南、浙东,积极拓展总部经济、研发设计等核心产业链环节,积极向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飞机等为代表的国际产业技术前沿靠拢,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质量一体化产业创新高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苏北、浙西、皖北粮食主产区的综合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大健康、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及配套产业。此外,长三角三省一市应当逐步完善土地供给、筹资融资等配套政策支持,有序引导符合环保标准的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搬迁,待条件成熟后还可沿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向中西部省市转移,通过改善生产力空间布局实现国内大循环的顺利运转。

长三角应打造生态环境一体化治理平台,合力助推生态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高质量转化。 出于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的战略考虑,长三角需在水体、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三方面齐抓共管,促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保证国内大循环的可持续性。对于水体治理而言,江浙沪皖水网密布,拥有长江、京杭运河、巢湖、太湖等跨行政区的大型水域,必须按照一体化标准实施对废水的无害化处理,着力改善全域水体水质。对于大气与固体废弃物治理而言,长三角要追根溯源,适时联动,淘汰落后产能,释放环境规制的约束效应,从源头上遏制废气废渣的排放。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态环境一体化治理进程中必然会出现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受保护地区的分化,这就需要以系统优化思想为指导,健全高质量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长三角在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力度的同时,要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 为使高质量一体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长三角应以高品质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资源共享以及文化旅游合作发展为驱动,形成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进而嵌入国内大循环网络。在将基本公共服务“蛋糕”做大的同时,也要将基本公共服务“蛋糕”分好,这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面临的关键议题。长三角在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时,要注重向弱势群体倾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长三角作为人口净流入地,其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收入水平低于本地人口,因此在满足户籍人口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要确保外来人口也能享受到同等福利。为此,可探索构建长三角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平台,让居民可以跨省市、便捷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维系社会资源的平衡分布、科学配置。

长三角需坚持市场化导向,铸造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融合的高质量一体化创新体系。 要破除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长三角必须加快完成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的高质量转轨。长三角三省一市要依托“双一流”高校及科研院所,携手共建一体化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力求在“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稳步朝着国际领先水平迈进。然而,要驱动原始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质量转化,单靠高校与科研院所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打破行政区边界,同域内全行业创新型企业建立联动机制,开发出符合高端市场需要的专利产品。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注重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等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强化苏南、浙东、皖东同苏北、浙西、皖南、皖北的创新关联,通过科技创新高质量一体化,让长三角在国际大循环中立于不败之地。

长三角需要完善自 贸区的一体化制度设计,高质量融入国际大循环网络。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同对外开放水平休戚相关,对巩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尤为关键,是成功抵御国际大循环外在风险的利器。自2013年起,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相继获批设立自贸区,片区总面积达480.5平方公里,极大地拓展了开放型经济的广度与深度。处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在贯彻“单一窗口”“负面清单”等制度的基础上,长三角可率先在上海自贸区探索推行大宗商品、数字贸易、金融服务等国际贸易新模式,促进资金流动自由、人员从业自由、技术合作自由,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并逐步在浙江、江苏、安徽等自贸区推广,最终达成长三角对外开放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来源:人民论坛网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