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相信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很多成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是怎么来的呢?
“完璧归赵”的“璧”是指什么?“参差不齐”里的“参差”为什么是乐器,是哪种乐器?说话分量重为何又叫“一言九鼎”?“群雄争霸”跟鹿有怎样的关联?
“临博微课堂”推出“文物中的成语”系列栏目,选取20个与临沂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相关的成语故事,带大家轻松走进神秘的文物世界,领略临沂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成语,我们认识文物;透过文物,了解千百年前临沂那些传奇的故事。
文物中的成语 :完璧归赵
释义:意思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后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给物品的主人。
造句:几天后,那条无人认领的项链终于完璧归赵了。
完璧归赵,这个璧是什么呢?
“璧”是古代一种扁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也叫玉璧,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古玉中礼玉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按照古人“万物皆有灵”的观念,美石——玉是山川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周礼》把璧、琮、圭、璋、琥、璜等玉器作为“六器”“六瑞”。
涡纹玉璧(战国) 临沂市博物馆藏
成语中的璧是和氏璧,它跟其他的玉璧有什么不同?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玉,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历史上还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秦以和氏之璧为传国玺,这个说法最早为北魏崔浩所言:“李斯磨和璧所之,汉诸帝世传服之,谓传国玺。”然而在当时这种说法并未成为定论。相反,另一种说法则更为盛行。卫宏《汉旧仪》所言:“其玉出兰田山”。后代各朝皆引以为信史的《玉玺谱》亦云:“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垂相李斯所书。”徐令言《玉玺记》(旧新唐*作《世录》)曰:“玉玺者,传国玺也,秦始皇取蓝天玉刻而为之,其书李斯所制,面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上隐起为盘龙文方四寸。从前面传国玺的经历看,唐时传国玺仍在皇室手中,而李林甫修《唐六典》一定得见其玺,他的记叙及所引文献应较一般人所言更为可靠。因此和氏璧是否被秦始皇制作成传国玉玺只是部分文献传说,并无实物佐证,且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
之所以传说和氏璧被做成了玉玺,是因为先秦及汉代的玉玺比后世的玉玺要小的多。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汉代“皇后之玺”,边长2.8厘米,高2厘米,重33克,1968年陕西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据《汉旧仪》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可见汉代及先秦玉玺偏小,不像隋唐以后的玉玺那么大。若和氏璧够大够厚,理论上是可以制成玉玺的,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为何叫和氏璧?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是楚国人卞和献给楚王的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完璧归赵”的出处是哪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这件事,派人到赵都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就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这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会收留我,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于是,蔺相如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到赵都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快要撞击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始终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临沂有哪些比较珍贵的玉璧?
在出土众多玉璧中,最珍贵的是1980年莒南出土的夔龙纹青玉璧。直径29.9厘米,厚0.7厘米。是目前临沂地区出土的最大的一枚玉璧。
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璧的功能有所不同,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可用于佩戴,亦能作为随葬品,同时又是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或信物。其用途按古文献记和后人推测大致也可分为几点:
第一作为祭器,《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河、祭星等。这种用途是最常见的,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器。
第二作为吉祥的信物。战国时期,列国为表示礼贤下士,采用安车蒲轮迎送贤士。西汉因之,与玉器有关的礼仪亦有“安车蒲轮”“束帛加璧”等方式,但已抒于简化,如在车轮上画出蒲纹。束帛加璧是在车轼上以帛布悬挂玉璧,以沿途昭示其最优渥最崇高的礼遇。作为捐赠或信物,传达某一种特殊的信息。《荀子·大略》载:“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说的是古时进行国事访问时,用璧表达相见之礼。在各国交往时,往往用璧作为瑞信,既表示祝贺吉祥,同时又是一种礼仪凭证。
第三种作为丧葬用玉,有的玉璧放在死者的胸、背部、头部,以随葬品的面目出现。
第四种作为装饰用玉。根据文献记载和汉画像石图像,玉璧还被穿连起来悬挂在室内墙壁上作为装饰。较小的玉璧既可以作为组佩中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单独佩挂作为随身装饰物。有的放在棺椁间或镶嵌在棺上作为装饰。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吉祥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
夔龙纹青玉璧(战国)临沂市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