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兄长逝去挽联,哀悼兄长的挽联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8 04:15:52

*的诗词“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他于痛失亲人时写下的泣血之作,非常之凄美动人,堪称千古绝唱,读来令人无法为之不动容。

1919年7月,*主编的《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为创刊号撰写创刊宣言及长短文20余篇,太能写了!

在创刊宣言中,*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如此通俗易懂且一针见血的语言,读者阅后都大呼过瘾。

《湘江评论》创刊号寄到北京后,李大钊认为这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

但到8月中旬,《湘江评论》便被时任湖南督军兼署省长的张敬尧查封了。

9月13日,*在当时联省自治活动中在长沙《大公报》发表文章,主张湖南自治,呼吁“湖南的事应由全体湖南人民自决之”,与张敬尧公开对抗。

10月4日,*正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驱逐张敬尧之运动,韶山老家派人到长沙找找到他,送来了一封紧急家书。

来送信的人,是*的一位堂兄。他说,婶婶在昨天晚上就有出气没进气了,所以,叔叔要我来长沙,要你和泽覃立即赶回去,晚了恐怕见不到你母亲了。

悼兄长逝去挽联,哀悼兄长的挽联(1)

*一听,心如刀绞。1918年8月初,*曾匆匆回乡探望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母亲患的是淋巴腺炎。1919年春,弟弟泽民和泽覃护送母亲到长沙看病,*也尽力抽时间陪护母亲,还特意带母亲去照了一张合影。

于是,*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家乡韶山狂奔。

当时,由于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步行。100多里的崎岖山路,他们走了一天一夜。

当*赶回韶山时,由于送信的堂哥走了一天多的路,前后就过去了3天,这时母亲已过世2天了,按照韶山的习惯,*的母亲早就入棺,享年52岁。

*紧跑急赶地走了一天一夜的路,但还是没有见上母亲的最后一面。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百感交集,痛彻心扉。

当晚,*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深情回忆母亲过往的一切,开始写东西。第二天早晨,来祭奠的人们,看到了*泣血写出的两副挽联和四言长诗《祭母文》。

两副挽联,一幅贴在大门口: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另一副则挂在母亲的灵前: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母亲出殡。*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皑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

后来,*在给好友邹蕴真的信中,对母亲的高尚品德仍念念不忘。他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而母亲属于可以损己利人的人。

根据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毛泽民代哥哥*填写的《履历表》,他们的母亲真名是文素勤。

文素勤生于1867年,湖南湘乡棠佳阁人,18岁时与湖南湘潭韶山冲15岁的毛贻昌(字顺生)结婚。她待人宽厚恭让,节俭勤劳,教子有方,深得乡人的尊敬。

*的父亲毛顺生勤劳节俭,精明能干。但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反对过父亲的专制行为,有时会顶撞他,但他对父亲的感情也是很深沉的。

在父亲由于母亲逝世而极度悲伤的日子里,*请堂伯父毛福生作陪,将父亲接到长沙,在自己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在父亲50虚岁生日之际,他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并请来几位挚友,为父亲祝寿。

这天,*还同弟弟毛泽覃陪父亲、伯父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这也是他们父子留下的唯一的一张合影。

悼兄长逝去挽联,哀悼兄长的挽联(2)

1920年1月23日,毛贻昌溘然长逝,享年50岁。此时,距*的母亲去世才3个月又18天。

父亲毛贻昌去世时,*正带领湖南驱张代表团在北京从事革命活动,未能回家奔丧。毛泽民最了解兄长对父亲的深情,特请兄长的私塾老师毛麓钟,代*作了泣父挽联:“决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

麓钟是*五服之内的一位堂伯父,是当时韶山毛氏家族中唯一的长沙府学秀才,也是*在韶山求学时的最后一任塾师。

*家族中人才济济。毛宇居是*的堂兄,也当过他的私塾老师。1927年1月,*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回到韶山,毛宇居主持欢迎会,致辞说:“毛君泽东,年少英雄,到处奔走,为国为民。今日到此,大家欢迎。”1941年,毛宇居主持编撰《韶山毛氏四修族谱》。他在“*”条目下写了“闳中肆外,国尔忘家”八个字。新中国诞生后,毛宇居欣然写下《七律·颂导师》,赞颂*“一领青衫运远谋,手无寸铁敌王侯”“一腔铁血关天下,国而忘家志不移”。

父亲去世半年后,*从百忙中抽身回到韶山,祭拜父亲灵位,向毛泽民了解父亲病情和丧事办理详情,并为自己没能赶回尽到孝心而深感愧疚。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来说,父亲给他以棱角和阳刚之气,母亲给他以谦和温厚之情,为他日后成就伟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1959年6月25日,*回到阔别32年的故土。

第二天一早,*来到父母墓前,神情肃穆,深鞠三躬,充满深情地轻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悼兄长逝去挽联,哀悼兄长的挽联(3)

下山后,在参观父母生前住过的卧室时,*又对身边人员说:“我父亲得了伤寒病,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只因为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这次返乡,一共住了两天,与故乡父老欢聚畅谈,使乡亲们非常激动,无比欢欣,这两天成了韶山真正的节日。

1993年春节,开国上将杨成武在参观*故居时,面对*父母的遗像,深有感慨地说:伟大的父母养育了伟大的*。(刘继兴)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