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届高二(一)班的同学们,2024年的龙年春节过完了,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春祺夏安,秋绥冬禧,龙年大吉的同时,建议大家一起来看看你们同窗黄军的新书《奔流不息》——致母亲。
黄军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和虔诚的感恩之心,用心血写就这本讴歌母亲的大作。通过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再现了她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透过一桩桩一件件的生活事项,浓缩出母亲的具体形象,高大立体,栩栩如生。
翻开书,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母亲的处世之道“往大路走,往人多的地方去”,这是母亲一生遵循的座右铭,也是她人生经验的总结,更是为子女点亮的指路明灯。大路,大道也,大道至简,积极进取,永远在路上。
母亲出生在廉江红色革命老区春花墩一个革命世家,13岁就做了地下党组织的通信员,成了“红小鬼”。解放后她一路开挂,17岁当了春花墩村长,接着参加了青年团,还做了团支部*,后又参加了广东省第一批土改支援队。一路下来,练就了她勇敢坚强刚毅的品格,为以后在生活工作中克服重重困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基础也是培养她在往后的生活工作中生根发芽的沃土。
作者围绕母亲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通过工作生活接人待物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她身上闪光的品质。做军嫂,她“付出、牺牲、燃烧自己,照亮丈夫和子女”;在车缝社,“由于母亲心灵手巧,缝制衣服又快又好,一天可以缝制近百件衣服,最后还当上了车缝社的社长,被评为县里的三八红旗手、人民代表”。对家庭她更是付出全部心血,在生活的磨砺中,她成了全能冠军。她勤劳节俭,踏实肯干,屋边地能让它长出各种菜蔬,不仅满足家人,还能赠送左邻右舍。车缝社的边角料碎布她买来给四个孩子缝制衣服,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体面而尊严。她是能工巧匠,心灵手巧,工具箱里有30多件各式工具,她不仅为女儿锻造了一只不锈钢绣花针,两个女儿从小就成了女红能手,织毛衣,钩花巾,车衣服都是好手。母亲还为自己打制了一把用了50年的不锈钢梳子。家里的桌椅板凳、水龙头,电灯、电扇、钟表,只要出了问题停摆罢工,她都能修好如初,让它们继续开工。母亲就是孩子们眼中神一般的存在。万能的母亲,她就像矗立在村头的百年大榕树,方圆几亩地,为村民遮风挡雨,蔽日护荫。当她为家庭燃尽了自己的光和热后,50岁的母亲提前退休,也是考虑到让最小的女儿来顶班的原因。至于她对老伴的感情,一块当年老伴送的礼物梅花牌手表,她一戴就是六十载,直到生命的终点。深情厚重如此,夫复何求!
母亲是为人处事的榜样,在家庭,她有“协调平衡机制”,面对“性情不同、爱好不一、能力有大小、强弱各不同”的四兄弟姐妹,母亲有“护弱制强”的法宝。当四个孩子都成家之后,她又在四个小家庭之间轮流走动,让“生活物资在四个子女之间合理流动、调配”。母亲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母亲更懂得人情事故,她助人为乐,知道“施比受好”“害人终害己,帮人终帮己”她说:“轮回有定数。你帮助过的人,或者他一辈子也没有帮回你,但是会有你从来没有帮助过的人来帮助你,这个人就是你生命中的贵人。这个才是真正的轮回。”看来母亲真是有大智慧,她深深懂得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道理。所以在的她一生中,帮助过无数的人,也得到无数人的关爱。这正是德不孤必有邻的道理。
小到家庭,大到社会,母亲的心胸容得下天下,在家乡的“修桥建路,捐款扶贫,修缮宗祠”中都留下她的善举。
母亲就像一块璞玉,在岁月的打磨中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我们从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窥到母亲的朴实善良和她在人格上的坚守。她初心不改,信仰坚定,大公无私,艰苦朴素,母亲身上这些金子一样闪光的品质,让我们分明看到一位伟大而平凡的母亲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立体而直观。黄军母亲的形象,也是天下所有母亲的缩影。
严格地说,黄军的《奔流不息》不是小说,而是一部长篇散文,但是它又长而不散。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围绕着母亲这个中心展开。每篇都有中心内容,即可独立成文,又都围绕着母亲转动,不可或缺。
在语言上,显现出黄军一贯的风格,文字娴熟流畅,言辞语句如泉水般汩汩涌出,既活泼生动,又朴实接地气。口语化的语言有时会让你觉得,她就坐在你面前,对你侃侃而谈。她对语言的运用和把握,有时让你拍案称奇,有时让你莞尔一笑。你看她写“大山深处,山鸟与蝴蝶在飞舞,与满地鲜花打情骂俏,极为壮观”“打情骂俏”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写到妈妈用过的单车,她写“那辆记载着她艰苦岁月,伤痕累累,老到掉链子的单车,早已光荣退休”。“光荣退休”,这种拟人化的词语是否让你倍感亲切?还有当一位孕妇因为超生被追赶,几乎得了孕妇综合症,惶惶不可终日时,母亲鼓励她“你一定要坚持下去,是泥团也会滚大,何况是人”,读到这句话,你是否会莞尔一笑?时下,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与父母同住,嫌父母啰嗦唠叨保守,可黄军遇到这种情况却说:“自己快60岁的人了,身边还有一个85岁的妈妈跟自己讨论,争辩,不是挺幸福吗?”真是与众不同!让你刮目相看。这么通俗生活化的语言真是自然天成,读来亲切感人,发人深省。
若非母女情深,抑或女儿对母亲没有深情,是绝对写不出这本书的。黄军几乎用遍所有赞美的词语歌颂母亲,确是知母莫若女啊!因为她深知“母亲是我心中那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指引她一直“往大路走,往多人行的地方去”。我们相信这盏明灯一定会在家族传承下去,照亮大家前进的的道路,永不熄灭。
黄军是带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感写完这本书的。现在书出来了,黄军完成了对自己心灵的救赎,应该释怀了。
黄军在信宜生活了二十年,我在信宜生活工作了十年。但和黄军比起来,我对信宜的了解仅是皮毛而已。所以,读她的《奔流不息》,在我是重新认识和了解信宜,感悟信宜。更是通过她的母亲,提高了我对山里人的敬仰。那些常年生活在山坳里的普通人,他们勤劳朴实,本分守节,脚踏实地,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坚韧不拔,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信宜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热爱那里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更热爱山里人的淳朴善良和厚道。北京为我打下人格和知识的基础,信宜则锻炼了我工作和生活的本领,让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积极向上,不忘初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阅读黄军的《奔流不息》吧!从她母亲身上,你一定会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趁现在还算年富力强,亲近父母,了解他们,孝敬他们吧,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了!
作者简介
张玉娥,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