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状态,使得中国重新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同时它在吸取前朝经验的基础上,在制度上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比如官员系统、均田制、科举制度等,为唐、宋、明等朝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但是仅仅只过了37年,历二帝,隋朝就被推翻,为什么隋朝会二世而亡呢?
隋朝的快速灭亡,个人认为有两点做的不好:
第一,你得给天下留点余力。
简单来说,别做的太过分,要适可而止。
隋文帝时期,被称为“开皇盛世”,那时的仓库里铜钱堆积如山,连绳子都因为长时间不用而腐朽。然而,所谓的明君,却是用隋朝的迅速灭亡作为代价换来的。
我们要明白,财富不会无缘无故从天而降,无论是百姓的财富,还是朝廷的财富,都是通过努力得来的。朝廷的税收来源于百姓的辛勤劳作,天下的财富是有限的。如果朝廷拿得太多,百姓自然就会变得贫穷。
换句话说,隋朝的兵强马壮,物资丰富,其实是隋文帝过度搜刮民脂民膏的结果。国家的财富是增加了,但百姓却因此陷入了困境。
隋文帝的手段够狠,大索貌阅的效果也很明显:
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高颎又以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恒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簿,难以推校,乃为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近,五党三党,共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矣。
在那个时代,隐匿的人口和土地被彻底揭露,巡查制度、民间告密以及连坐法等一系列严密措施,形成了一个无懈可击的网络,使得国家的人口和资源无所遁形。因此,国家的财政收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这种做法也带来了一种社会弹性的巨大消耗。
每一代的税收制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驭民五术”中的“贫民”策略。这并不是指让民众贫穷,而是要让民众保持在一种刚刚够生存的状态,不允许他们拥有过多的财富。这样,为了生存,民众就必须乖乖听从政府的安排。
在这样的制度下,如果国家风调雨顺,民众尚能维持生活;但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如贪污腐败或外敌入侵等,社会就会立刻崩溃。因为过于严苛的制度设计,已经让社会完全失去了弹性。民众手中没有余粮,风调雨顺时可以勉强维持,但天灾人祸一起来,饿死累死的人数不胜数。查得太清楚,老百姓手中没有可供调剂的粮秣和财富,就只有等死。
但如果给民间留一些空间,让社会有一定的弹性,那么国家的存续就不会因为极端事件而崩溃。
在隋文帝的统治下,我国的户口数量一度膨胀至近九百万户,全国人口近六千万。据后世学者推测,唐朝人口最鼎盛时期,即唐玄宗天宝年间,全国人口约一亿。然而,唐朝时期的人口总数并未超过隋文帝时期的记录。这种政策为民间留下了一定的弹性空间。因此,即使唐玄宗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依然能够继续延续150年。
第二、任何决策一定留有余地,不能拉满,更不能过度
我们先前提到了隋文帝的一些问题,现在让我们来谈谈隋炀帝的情况。
近年来,为隋炀帝正名的声音不绝于耳,主要观点是隋炀帝并非传说中的荒淫无度,而是一位有着雄才伟略的君主。他修建了京杭大运河,对高句丽进行了军事打击,完善了三省六部的行政体系和科举制度,这些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人认为隋炀帝不应该被如此轻易地抹黑。
然而,我想说的是,这一切看似辉煌的成就,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就像是吹气球,如果你一口气吹得太猛,气球可能会爆炸。隋炀帝的这些宏大工程,无疑是对民力的巨大透支。他可能在短时间内给民间带来了一些利益,但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寅吃卯粮,提前消耗了民间的潜力。
隋炀帝可能认为,即使他这样大规模地动用民力,短期内会让民众过得艰难一些,但应该不至于导致民间的崩溃。他可能甚至想过,如果出现问题,他可以像汉武帝一样,晚年下一个罪己诏,承认自己的错误。但他没有意识到,他的父亲隋文帝已经将民力拉伸到了极限,他再加大力度,必然会导致民力的断裂。
因此,隋朝的崩溃并非偶然,而是两位皇帝的政策累积效应的结果。隋朝的迅速灭亡,正是这种过度拉伸民力的必然结局。
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至哉斯言。将民脂民膏榨取得一干二净,你只能祈祷世世代代都平安无事,自然灾害不会降临,否则,一旦出现变故,社会动荡必将反噬自身。
隋朝末年的大动乱就是一个例证,这一切都是因果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