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朱棣把皇位传给了谁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2-11-19 17:03:54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太孙,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太孙身份直接继承皇位的皇帝。

他的执政生涯,可谓是“传奇”中的“传奇”,哪怕就是电视剧编剧都不敢这么写。

那就让我们看看,这位“传奇”皇帝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传奇”事件。

第一、皇太孙登基称帝,叔叔们情何以堪?

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朱棣把皇位传给了谁(1)

建文皇帝朱允炆

洪武三十一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朱允炆,登基称帝,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元年。

他自小随性格就像他那个早死的爹,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一副书生做派。

这一点,是朱元璋最不喜欢的一点,同时也是朱元璋最看重的一点。

朱允炆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之后才被立为皇太孙的,当时是因为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选中了他。

看中了朱允炆身上的书卷气。

为什么朱元璋那么多的儿子不选,偏偏就隔代选了长房的孙子呢?

这还得从朱元璋身上说道说道。

朱元璋自从问鼎天下之后,就开始对长子朱标进行一系列的培养。

他并不希望太子像他那样,以武著称,实行霸道治国。

反而最希望朱标能够仁慈一些、宽厚一些,以文治为主,行休养生息之策。

当然,朱标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他就是这种性格的人。

但是,天不遂人愿,太子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病死,朱元璋成了那个送黑发人的白发人。

但是,悲痛归悲痛,储君的人选还是得继续挑才行。

朱元璋最先开始是在儿子里面找的。

但是他发现,他的那些儿子们各个都打仗打习惯了,一身臭毛病不说,还都看不起文人,平时行事都是直来直往,跟“仁慈”简直就是不搭边。就连朱元璋颇为喜爱的燕王朱棣都是一副丘八做派,这着实让朱元璋头疼不已。

在这个时候,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朱元璋不得不放弃儿子们,从那些孙子们身上下手,看有没有适合的人选。

挑来挑去,就两个人入了他老人家的眼。

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朱棣把皇位传给了谁(2)

明太祖朱元璋

一个是太子一脉的长孙,朱允炆,一个是燕王一脉的长孙,朱高炽。

两个人都是自小学习儒家经典,勤奋好学、平时性格温和,为人处事也是相当周到,尽显仁德之风。

但是,自古以来都是长幼有序、嫡庶有别,太子一脉是马皇后嫡出,燕王一脉是庶出,况且朱允炆的年纪还要大于朱高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是认定了朱允炆做继承人,同时在不久之后也亲自立了朱高炽为燕王世子。

朱元璋为了皇权的稳固,怕朱允炆压不住那些开国元勋,在之后的时间里,效仿胡惟庸案,又如法炮制了蓝玉案,牵连了当时的大部分权贵,为朱允炆的登基之路扫除了一些障碍。

就这样,在洪武三十一年的时候,这位伟大的开国皇帝驾崩了,皇位就这么“传奇”地到了朱允炆手中。

那时候,要说朱允炆那些叔叔们一点想法都没有呢?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当时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爹偏心,把儿子们都分封出去守边,留下一个孙子辈继承皇位。

燕王朱棣就非常想要当皇帝,但是他直到后来才想明白,朱元璋不选他的原因。

建文新政,益在何处?

一、废除洪武年间的“严刑峻法”。

朱允炆登基之后,马上就废除了他爷爷实行的所谓“严刑峻法”,并宽恕了大部分因在洪武年间犯了“严法”的人。

粗略这么一看,好像确实是一件大好事啊。

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洪武时期朱元璋确实在某些方面实施了非常严苛的律法,但是那个全部都是针对的官僚阶级。

他老人家为了百姓不被盘剥,严令锦衣卫代天四处巡视,一经发现官员贪赃枉法,决不轻饶,其中那些贪污的、欺压百姓的、玩忽职守的、甚至是怠政不作为的,都受到了他们应有的处罚。

朱允炆一上台,就废除了这些制度,文武百官们当然拍手称快啦,他们各个都赞扬着建文皇帝乃仁德之典范。

可是随之而来的后果朱允炆却联想不到,那就是百姓在过了三十一年的好日子之后,又开始怨声载道了。

这就是建文新政其中之一,朱允炆在施行“儒家”所谓仁政的同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当时的具体情况,他严重地低估了官僚阶级的险恶,侧面助长了他们的不正之风,使得老百姓再一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据周礼、复井田。

朱允炆采取了当世“大儒”方孝儒的建议,全方面地效仿周朝时期的礼乐制度,并开始重新丈量土地,重新分配土地,打算彻底打翻洪武年间的政策。

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朱棣把皇位传给了谁(3)

大明头号“腐儒”,方孝儒

周礼可以理解为儒家倡导之典范,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提倡天子仁德,还有倡导百姓人人平等。

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制度,其实历朝历代当中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够做到,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存在,有利益的地方就存在着纷争,甚至,有皇帝的时期,就代表着不是绝对的平等。

比如:宋朝仁宗时期,哪怕就是皇帝再窝囊,再仁德,在对待强大的外族势力上,也不敢用嘴巴去跟别人说道理,也是采取一边议和一边打的对策,这才有了当时北宋、西夏、辽国三国并立的存在,要是真的用儒家那一派去对付敌人的话,估计会被吃得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还有,被儒家一派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在春秋时期,同样是到处宣扬儒家仁德的思想,希望有诸侯能够接受他的提倡,以儒家思想治国。

但是很遗憾,周游了不知道多少个国家的孔子,徒弟是收了不少,但是那些诸侯一个个都是精明着呢,没有一个采纳孔子的建议的。

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朱棣把皇位传给了谁(4)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儒家学派祖师爷

到了建文年间,都快两千年过去了,朱允炆听了方孝儒的忽悠,竟然还敢做出这种举动,那也是没谁了。

复井田就更搞笑了。

井田的意思就是,以天下为基础,划分相同的土地给天下万民,同时保留中间最肥沃的土地给天子,用天下万民之手,来养天子这一块肥田。

从意义上看也可以叫做人人平等,但是据史料记载,这种举措在周朝都没有实行下去。

理想是美好的,在那个时期,朱元璋其实都想这么干。

但是现实很残酷,朱元璋虽然专制,但是最起码人家知道一点,就是早前投奔他的从龙之臣该优待地还是得优待,那些老老实实的勋贵们,朱元璋还是没动的,他们各个良田土地无数,也没见朱元璋怎么样他们。

结果到了朱允炆时期,就这么迫不及待地要打地主,分田地了?你让那些勋贵们怎么想,让那些大臣们怎么想?

人家寒窗苦读十几年,为的就是有朝一日用自己的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得到相匹配的地位和待遇。

朱允炆这么贸然一搞,等于是几乎把朝堂当中所有人都给得罪了。

人家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到头来还是跟底层百姓一样,这谁受得了?

作为一个皇帝来说,朝堂不稳就是祸根之源,他当时彻底地跟那些勋贵们离心离德了。

三、强势削藩

这种措施不能说错,也不能说对。只有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待这个问题,想出一个针对性的决策。

比如:汉武帝在面对之前文景时期的“七王之乱”的时候,就采取了“推恩令”的相应措施。

这一举措使当时的诸侯国们头疼不已,偏偏还不得不对汉武帝“感恩戴德”。

又或者,像宋太祖赵匡胤那样,针对和平地区的藩镇割据势力,行杯酒释兵权之举,也是一个兵不血刃又达到了削藩目的的好举措。

他朱允炆偏偏就是来硬的。

削藩的时候,其实齐泰这个人还是有脑子的,他建议朱允炆先干掉当时年纪最大,也是势力最大的九大边王之一,燕王朱棣。

但是另外一位大臣黄子澄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洪武时期已有不法行为,削之有名。应当先削夺周王,周王与燕王同母,削周王相当于剪燕王的手足。

朱允炆傻乎乎地采纳了黄子澄建议。

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朱棣把皇位传给了谁(5)

又一位“腐儒”,黄子澄,李景隆能够顺利出战,全部归功于黄子澄的举荐

但是,朱允炆没有意识到的是,他先软后硬,削的都是当时没有太大实力的藩王,那作为实力强劲的九大边王,他们在看到了朱允炆的削藩之举后,会老老实实地俯首待诛吗?

很显然,没有。

燕王朱棣本就有了造反的心思。但是那个时候他是藩王,没有一个很好的借口去造反,不会有多少人愿意跟着他。

但是朱允炆这个昏招一出,朱棣马上就反应过来了,当即就联系了同为九大边王的其他藩王,打算一起抱团,抵制这个建文皇帝的削藩之举。

他们分别是: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谷王、辽王、宁王、庆王、肃王。

其中秦王、晋王是朱元璋的二子和三子,都已经过世,现任的都是侄子,朱棣拉拢不来。

后面的几个或多或少都跟朱棣站在了一边,因为他们也怕被朱允炆清算。

其中宁王朱权更是把自己辛辛苦苦训练的朵颜三卫都借给了朱棣

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朱棣把皇位传给了谁(6)

第一代宁王朱权画像

这样一来,原本没有任何希望能够造反成功的朱棣,犹如注射了一剂强心针般,又威武了起来。

于是,建文元年,朱棣广发檄文,说建文帝身边有乱臣贼子,自己在北京起兵靖难,乃是清君侧之举,史称靖难之役

并且,朱棣在行军途中,一直在强调着自己是清君侧,没有任何犯上作乱的心思。

朱棣当时就是再强悍,他都不敢保证能够绝对成功,因为地方藩王造反,历朝历代就没有成功过的,离开了都城那个权力中心,想要从外部强势攻入,实在是太难太难。

靖难之役

就在朱棣浩浩荡荡地从北京出发南下的时候,朱允炆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他的措施就是选择“充分”地相信李景隆,并把天下所有能控制的军队都交给了这个“大明战神”指挥。

前期的局势,朱棣是非常弱势的。他以北京一城之地起兵,不过十万。

而当时建文一朝坐拥全国财富,就连常备军都是三十万打底,这还没算那些戍边的军队。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大明战神”,他一次又一次地输掉了跟朱棣的对战,一次又一次地领兵出征。

并且,朱允炆还一如既往地选择相信李景隆,认为他的失败都是偶然,都是朱棣行阴谋诡计,胜之不武。

结局呢,却是因为这位“大明战神”李景隆的临阵倒戈,彻底地把朱允炆给卖了。

就这样,朱棣奇迹般地用四年时间就打赢了整场战役,浩浩荡荡地挺进了南京城。

建文四年,朱棣强势登基,并废除朱允炆的年号以及帝位,从根本上就不承认这个皇帝的存在,并称当时是洪武三十五年,自己是在太祖皇帝手上继承的皇位,以彰显他的正统地位。

朱允炆呢,从城破那刻起,就不知所踪了。

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猜测这位“传奇”皇帝到底去了哪?

有人说,他逃到了海外,朱棣为了追他,特地命郑和下西洋,去寻找他的踪迹。

有人说,他乔装成和尚偷偷地出了城,在某处寺庙里孤独终老。

还有人说,他就是死在了皇宫中,自焚而死。

这一切,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但是,我们知道的是,朱允炆或许是一个好人,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

他用儒家书本上的理念去治理国家,表面上是彰显了他的仁德之风,实际上是与当时整个社会背道而驰的。

他施行仁政,放宽了官僚阶级,结果却害苦了百姓。

他据周礼、复井田,又是损害了朝中绝大部分勋贵们的利益。

他强势削藩,却也没削成个样子,导致被燕王朱棣抢夺先机,行靖难之役。

他不懂军事,却充分相信了武将李景隆,结果人家临阵倒戈投降了燕王朱棣,导致南京城不攻自破,他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总结:朱允炆的“传奇”事迹告诉我们,不要死读书,不要死读书,不要死读书。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如果不在实际中加以实践应用的话,终归还是一纸空谈罢了。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我是大军,期待您的关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