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字青主,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精于方药”,博诸家之长,泄《本草》之秘,用药平淡而效奇。
傅氏善用荆芥穗治妇科病。芥穗,本为祛风解表之品,然傅氏对其微炒制其辛温升散之性,藉其解郁理血之功,广泛用于经、带、胎、产诸疾。《傅青主女科》处方中配伍芥穗者,达23首之多,正如《傅征君传》(刘绍攽)所言:“用药不依方书,多意为之”,应手而效。
本文对傅氏运用芥穗的经验试作综述,对扩大芥穗的应用范围,或许有所裨益。
(荆芥穗)
一、舒肝解郁、调经止带
芥穗功擅祛风解表,为世医所共知。傅氏用芥穗舒肝解郁,则为前贤用药所未逮。
盖芥穗辛温升散,芳香馥郁,顺肝木之性,故于祛风解表之中,又兼舒肝解郁之功。尤其芥穗炒黑,则表散之性大减,而舒肝之性犹存,是舒肝解郁之佳品。傅氏妙用芥穗,其意就在于此。
如《傅氏女科·调经篇》治疗,由于肝气之郁而致经水先后无定期所用的定经汤,和治疗由于肝气之逆而致经前腹痛吐血所用的顺经汤中,皆佐以芥穗舒肝解郁,顺遂肝木之性,正所谓:“和血之法,实寓顺气之法也。”
后世医家曾在《女科·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篇中眉批“加荆芥穗(炒黑)一钱尤妙”,提示临床使用《女科》调经诸方时,可根据肝气不舒酌情加入芥穗,以助其收功。
傅山治带方中亦有配用芥穗者,乃借其舒肝解郁以达胜湿止带之功。因“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故舒肝之品常为治带方剂所选用。
如安带汤少佐芥穗、柴胡舒肝解郁,开提肝木之气,“使风木以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
值得注意的是,傅氏对芥穗的用量,少则五分,多则三钱,似难揣度,但若稍加分析,亦有规律可循。
一般就其用量而言,单纯舒肝解郁时宜轻,舒肝兼理血宜重,肝郁病机不突出者宜轻,肝郁较甚者宜重,与其它舒肝药同用时宜轻,而独任舒肝之功时宜重。
因此,权衡病情与用量的主次轻重,是合理使用芥穗的关键。
(荆芥穗炭)
二、引血归经、止血治崩
芥穗乃血中之风药,炒炭后犹善入血分而理血。宋金元时期始用芥穗理血,但多限于肠风便血,而将芥穗广泛用于经产崩漏及杂症吐血,则首推傅山。
傅氏认为芥穗非单纯止血之品,而具引血归经之功。
例如傅山治郁结血崩,认为“盖肝性之急,气结则其急更甚,更急则血不能藏,故崩不免也。”故在平肝开郁止血汤中加芥穗,使“血有归还之乐。”
又如大怒小产条的引气归血汤亦用芥穗引血归经。《女科》中不少止血治崩方配伍芥穗,颇收奇功;且用于胎产诸疾,亦多效验。
所谓芥穗的“引血归经”,实则是通过理血通经以达止血治崩之功,而非单纯止血。这在傅氏医学著作中多有论述,如《女科》中有“荆芥通经络,则血有归还之乐”和“芥穗引败血出于血管之内”等论述。
以上所论,说明芥穗是通过行血通经以止血,同时芥穗与柴胡并称,还说明其引血归经之功,又可通过调肝舒气,使气归于肝中,血亦归于肝经。
(柴胡)
三、补中寓散、消中寄升
芥穗为阳动升散之品,故傅氏运用芥穗除上述功效外,尚有补中寓散、消中寄升的重要配伍意义。
由于傅氏治病最重调补肝、脾、肾,常用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熟地、山萸、菟丝子、当归、白芍等,皆为阴静呆补之药,且其用量独重,易产生壅滞之弊,若于大剂调补药中佐以阳动升散之芥穗,则可以动制静,使补中寓散,消中寄升,而收相反相成之妙。
例如完带汤是以调补阴静药物为主,重用至两,而方中配伍芥穗、柴胡、陈皮等阳动升散之品,虽量不及钱,却能起补中有散、消中有升、静中有动的作用,傅氏谓此方“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
又如傅氏治疗经前腹疼吐血时,强调“必须于补肾之中,用顺气之法始为得当”,所用顺经汤在补肾的同时,少佐一味芥穗以动制静,即寓顺气之法于方中。
此外,傅氏治交感出血的引精止血汤治疗现代医学的宫颈糜烂每因交感出血者,确有效验。
已故名老中医岳美中对此配伍方法推崇备至,尝曰:“凡补养之静药必重用方能濡守之,而疏调动药虽轻用可煦之走之”(《岳美中医话集》)。可谓深得傅氏用药之心传。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