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纪念谁,端午节到底纪念谁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8 11:24:17

屈原本担任楚怀王的左徒,知识渊博,善于记忆,知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与‬怀王‬出谋划策‬,对外‬接待兵宾客‬,应酬诸侯‬,由此‬怀王‬很‬信任他‬。

起因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地位相平等,都想赢得楚怀王的爱戴,于是很嫉妒屈原的才能。

有一次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撰写草稿还没做决定的时候,上官大夫看见了很眼红,想抢走,屈原哪能同意!于是上官大夫就到怀王那告屈原的状,说:“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每一次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什么除了我,没有谁能比”。怀王听了,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原的心里就想“楚怀王啊,楚怀王,你怎么就不能明辨一下是非呢?这种小人在背后说人坏话,混淆黑白,到时候就后悔!”

屈原的苦闷心情难以得到释怀,于是写下《离*》,比喻自己遭遇忧患的心情。

天,是人类的本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所以疲倦的时候,没有人不向天呐喊的,遇到病痛或内心忧伤悲痛的时候,没有不呼唤父母的。

屈原一辈子坚持正道,遵照道义行事,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侍奉君主,谗邪的小人离间他与怀王的关系,可以说是处于困境了,屈原写《离*》,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端午节纪念谁,端午节到底纪念谁(1)

《国风》里虽然描写男女恋情,但并没有丢失分寸,《小雅》里大部分多为怨愤发牢*,但也没有破坏礼法,《离*》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远至帝喾,近至齐桓公,中间还借助商汤,周武王的事来讽刺现代,他的文笔简约,文辞含蓄隐晦,志趣高洁,行为端正,所以作品中称述的事物也是多用香草美人来比喻,因为行为端正,所以流传到了现在,若推赞他的这种志向,即使日月辉煌也不会惧怕。

屈原已被罢免,此后秦国想攻打齐国,但齐国和楚国是同盟,秦惠王很担忧,以自己的实力好像无以抗衡,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来进献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如过楚国能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表示愿意送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楚王一听,马上就来了兴致,于是就与齐国断绝往来,就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答应的割让的土地,使者一到,张仪就说“:我和您大王约定的是六里的土地,没有听说过六百里。”使者一听,那还了得,马上回楚国去报告怀王。怀王听了也是一肚子火呀,哪能受得了这个气,,马上就在秦国发兵攻反击,于是就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代,还俘虏了楚国大将屈匄。楚怀王‬收到了‬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召集‬全国‬的兵力‬来‬攻打‬秦国‬,在蓝田‬交战‬,这魏国‬呢‬,之前‬也‬与‬楚国‬有点小矛盾‬,就趁机‬袭击‬楚国‬,这出楚国‬肯定‬怕了呀‬,一直被打倒到‬邓地‬才肯‬撤退‬。这齐国‬呢‬,还在喝和‬出楚国‬赌气‬,迟迟‬不来‬帮忙‬,楚国‬现在的‬境地‬可谓是‬进退两难‬。

第二年,秦国一直被楚国*扰,秦国就打算割让汉中的土地来讲求和,楚王说“:我不想要土地,我只想要张仪。”张仪听说了,也自甘前往楚国。到了楚国,他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宠姬面前说假话,傻傻的怀王一下子就信了郑䄂的话,放走了张仪。这时的屈原已经被疏远了,职位也下降了,出使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张仪。”怀王也很后悔,派人追,没有追上。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想要与怀王会见,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一个虎狼之国,不可信任,千万别去。”怀王的小儿子兰劝怀王前去,“为什么要断绝与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下定决心,决定前往,进入武关,秦国提前埋伏好的军队堵死了他的后路,于是想用怀王来交换土地,怀王的性格,哪能舍得换,又逃亡到赵国,赵国也不肯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的人民都怪罪子兰劝怀王至秦致其未归,屈原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任眷恋楚国,挂念怀王,希望自己能返回朝廷,盼望国军悔悟,改变社会风气,最终呢,怀王没有醒悟,屈原也没能返回朝廷,之所以圣明的君主不能源远流传,那是因为听从了小人的谗言,怀王之所以被害,是因为他在内被郑䄂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

令尹子令,军队遭到挫败,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汉中一带的六个郡。

令尹子兰知道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致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端午节纪念谁,端午节到底纪念谁(2)

屈原到了江边,披头散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唱着,脸色十分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树叶一样。有个渔翁看见他,问“:您三闾大夫吗,怎么会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昏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清醒,因此被放逐。”这渔翁听了反驳道“聪明达理的人,不被外物所拘束,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那整个世界都说污浊的,为什么不跟随众人一起吃酒,一起同醉,而要怀抱自己像美玉一样的美好品格,而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这种精神哪舍得自己的清白蒙受到玷污呢?“我宁愿投入江水,葬身于鱼腹中,又哪能拿自己的高洁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班人,都爱好文学,而都善于作赋而被称赞,但他们都继承了屈原委婉得体的一面,始终不敢像屈原那样进谏,都怕会得罪王子而使自己的身份变动。

结果

此后,楚国的领地一天天变小,直到被秦国免掉。太史公读了屈原的作品,为他的志向不能得到实现而怜悯,到长沙后,看到屈原自沉的地方,不得不因为感同身受而留下眼泪,推想他的为人,又奇怪屈原如果凭他那样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看到他将生死等同看待,把离官去职或在朝廷任职看得很轻,又突然若有所思了。

屈原的个人境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的结合起来,屈原的正直集中体现在他敢于同黑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被楚国流放,最终投石沉汩罗江而死。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