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句话,都能得到重视;每一次的情绪,都能被接纳,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进而产生自尊、自信、自爱。
正如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所说:“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只有被看见,沟通才成为可能。”
04
陪伴的质量:
父母的情绪状态很重要
不少父母陪伴孩子时,相比愉快相处,更多的是在和孩子较劲。
我们很容易看孩子不顺眼,固执地认为孩子不听话就是故意跟自己作对,带着愤怒,铆着劲跟孩子僵持。
曾经在游泳池边遇到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学游泳,妈妈站在岸边对孩子劈头盖脸地骂:
“你就知道在那里玩水!”
“我花钱送你来泡澡的吗!”
“给我滚回来从头开始游!”
看着妈妈愤怒的脸,孩子也变得紧张起来,最后,妈妈的吼叫和孩子的哭声响彻每一个角落。
和我同行的朋友说:
“这哪里是陪孩子游泳,这是来找茬的吧!”
很多父母陪伴孩子的时候,常常板着个脸,孩子小心翼翼地看着父母的脸色,这种相处是很痛苦的。
记得有位妈妈满怀期待地问:“如果我是全职妈妈,我花很长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就会越来越好吗?”
答案并不一定。
如果妈妈本身状态不好,长期处于精神压力之下,这种状态也会深深影响孩子。
这个时候,妈妈更需要做的是照顾自己。
因为比起陪伴时间、陪伴形式,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状态,是带着怨气还是带着乐观,是焦虑还是平和,是步步紧逼还是耐心引导,这些都决定了你和孩子的相处质量。
小孩子的快乐,往往是基于父母的快乐之上的。
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父母有多优秀,他们只在乎爸爸妈妈是否快乐。
如果大人的情绪状态不好,那么,给孩子的陪伴就不可能是健康的。你的面部表情、说话语气、肢体语言都是一种情感暗示,你是否关心他,有没有耐心,都被孩子看在眼里。
有幸福感的陪伴,能接住对方的情绪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父母本身负面情绪太多,与其硬着头皮陪孩子,不如暂停,先接住自己的情绪再说。
高质量的陪伴,不在于时长,在于是否耐心,是否走心。
希望我们都能学会正确地陪伴孩子。
本文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
本文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责任编辑|王佳实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下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吧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