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少部分地区八月十六过中秋,比如宁波、台州、舟山等浙江地区),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
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魏晋时,出现“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纪》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之一,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相信有的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早两天或者迟两天难道不行吗?
本篇文章将带着这个疑问和大家好好聊聊,八月十五这一天为何是中秋节?
按照民间习俗,八月十五之所以是中秋节,与上古两位大神嫦娥、后羿有关。后羿曾一连射了九个太阳,帮助百姓摆脱太阳金乌的炙烤。而后羿射日与大禹治水一样,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
据传说,嫦娥本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是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妻子嫦娥保管。后羿有个门徒名叫蓬萌,为人心肠歹毒,想独吞不老仙药。
有一次他趁师傅后羿出门,便逼迫师母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之下,吞下仙药向天上飞去。
当天正是农历八月十五,因不舍丈夫后羿,嫦娥就停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常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逢八月十五就摆下宴席,与妻子嫦娥隔着月亮团聚。
所以,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便成为大家熟悉的中秋节。包括中秋节那天要吃月饼,与后羿、嫦娥无法团聚都有关系。
然而,后羿、嫦娥本就属于神话中的故事人物,这种民间说法没有任何史*载提供佐证,自然是算不得真。
其实上古时期,古人便开始祭月、拜月。且“中秋”二字按照甲骨文字形状来看,颇为相似。
“中”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状是个旗杆,上下还有旗帜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为“中央”。
“秋”这个字在甲骨形字上,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蟋蟀虫鸣,借以表达秋天,下半部分是火的形状。中秋二字合二为一,便代表秋季谷物成熟,与农耕社会时的生活时令密切相关。
“月亮”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一个月牙的形状,本义就是指的月亮,包括月的阴晴圆缺变化。
从“中秋”,包括“月”这三个字在甲骨文字形中的分析,“中秋”有着“中央”以及农作物成熟的意思。
再从相关文字记载来看,《礼记》中明确记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这句话的意思是,春秋时期,到了月圆之夜皇宫内都会祭祀月亮。慢慢地,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奉行,也逐渐影响到民间。由此形成文人赏月,百姓祭月的风俗。
魏晋时期,民间逐渐形成赏月活动。到了唐朝,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被正式定为中秋节。两宋时期,每逢中秋夜就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明清时期因为时代关系,百姓们不光赏月拜月,各种机构,包括以官方为代表开始在中秋节这天通过带有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相关祭祀活动,让老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所以中秋节在我国的发展是呈现三个时期的不同变化,春秋,包括更早之前的上古时期,古人还没有形成中秋节的概念。但是已经有了赏月、祭月,包括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天要赶紧收获庄稼的习俗。
魏晋、隋唐时期,中秋节逐渐成为法定传统节日。到了宋、明、清三代,中秋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阖家欢乐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节日。
据不完全统计,到了中秋节这天各地大部分都会用吃月饼、赏月、饮桂花酒、观潮等传统习俗或纪念方式来过节。
那为何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会成为中秋节呢?抛开《唐书·太宗记》那段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更早之前的古人是不是也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
其实中秋节的来历,与我国传统“秋报”习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谓“秋报”,指的是古代秋日祭祀社稷,祈求上天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这在相关文献中都有类似记载。
《诗·周颂·良耜序》:“良耜,秋保社稷也。”
汉班固 《白虎通·社稷》:“岁再祭之何?春求秋报之义也。”
所以,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耕社会,“秋”字的字面解释有庄稼成熟,八月中秋,各种农作物陆续成熟的意思。另外,“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中秋节是古人“秋报”时遗传下来的习俗。
还有一点,在中国的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一季可分为孟,仲,季三个阶段。农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以此类推。相对应的月份就是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
农历八月居于秋季之中,农历八月十五又处于“仲秋”之中,故称八月十五为中秋或者“仲秋”,代表八月半的意思。
说到这里,相信关于中秋节为何要定于农历八月十五,已经有了初步定论。从上古时期的古人开始对月亮崇拜,包括到了每年的农历八月收获农作物的时候,大家都期望着每年农历八月月圆之夜的到来,预示着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这种习俗慢慢到了魏晋隋唐时期,成为官方的法定节日,由此衍生出许多规模盛大的拜月、祭月习俗。
中秋这天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在《西湖游览志余》中有提到:“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定于八月十五,也与我国传统的“孟仲季”,包括古代“秋报”习俗,还有百姓们对这天寄托着无限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月亮是一种被寄予了许多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特殊物体。
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庆祝形式也各不相同,但是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月十五已经不单单是中秋节日,它沉淀了中国人对于故乡社会文化等多种多样的美好向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