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行动最前线”。气候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降雨在气象上是如何划分量级的?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泰安市气象局业务人员,揭晓气象背后的奥秘。
(1)气候变化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所经历过的天气,是一段时间内天气的平均或统计状况,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泰安市气象台值班预报员刘洁介绍,气候变化则是指地球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平均气温、降水模式、季节性变化等方面的变化。气候变化不仅涉及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还包括气候模式的改变,如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
刘洁告诉记者,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更频繁和更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干旱等,全球变暖会导致极地和高山的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加剧海岸侵蚀,增加沿海地区洪灾的风险。气候变化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温升高、降水模式改变、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因素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粮食短缺和价格波动。此外,气候变化也会给人类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高温天气增加了热相关疾病的发生,空气污染加重了呼吸道疾病的负担。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全球社会正在采取行动,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保护生态系统。“相信通过国际合作和个人努力,我们可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我们的地球和未来。”刘洁说。
(2)春雨贵如油,我市气象部门常在春季紧抓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人工增雨的条件是什么?人工增雨是如何进行作业的?
“天旱时,大家都希望人工增雨,但是不具备一定的天气条件。当晴天或者天上的云很薄时,是不能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泰安市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中心工程师翟恒志说,只有当云系发展到一定的厚度,厚度一般大于2公里,而且云里要有一定的过冷水(低于0度而不结冰的水)含量,云中水汽供应充足且有上升气流,这样可以通过地面的火箭或高山烟炉,将催化剂携带到云中的有效部位,方能起到人工增雨的作用。
有云才能有雨,但不是所有的云都具备降水潜力。翟恒志介绍,云水资源丰富、云层较厚(冷云要有较丰厚的过冷水区)和自然降水不充分的云,通过人工播云催化,才能取得良好的增雨效果。
“目前,我市人工增雨方法主要是针对目标云系,选择合适时机,通过火箭、高山烟炉向云中播撒碘化银催化剂,增加降水量。”翟恒志说,地面火箭一般在远离城镇、村庄的地方开展作业。人工增雨不能随时进行,用火箭增雨前必须向空域管制部门申请作业空域,并严格在批准的时限内发射人工增雨专用火箭弹,以确保作业安全。
(3)气象上有“暴雨”“暴雪”等天气状况,如何理解“暴”的含义?为什么有时给人的“观感”有所不同?
泰安市气象台值班预报员刘洁表示,“暴”是急而猛烈的意思,我国气象上关于暴雨的划定,是以24小时总雨量达到50毫米、12小时总雨量达到30毫米以上为标准的,暴雨可能给人类带来一些危害。
“暴雨的直接危害有淹没房屋等建筑,危害生命和财产安全;阻碍交通,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发生;地下停车场、地下室等进水,造成财产损失;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减产。次生灾害涉及地质灾害、城市内涝、漏电触电等。”刘洁说,以降雨为例,降雨在一定时间内的不同分布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例如,50毫米降雨如果均匀分布在24小时,给人的感觉是细雨纷飞;但如果降水集中在短时间内出现,则给人暴雨倾盆的感觉。
此外,暴雨的世界里也有强弱之分。刘洁进一步解释,以24小时降水量为例,当24小时降水量为50到99.9毫米时,叫做暴雨,这是最普通的暴雨,站在雨中和用花洒淋雨的感觉差不多;当暴雨升级,24小时降水量达到100到250毫米叫做大暴雨,相当于无数个矿泉水瓶在向你浇水;当24小时降水量达到250毫米以上,就是暴雨中的终极大BOSS——特大暴雨,想象一下用盆向你泼水的感受吧。
(4)在气象预警体系中,常发布的预警和预警信号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气象灾害预警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相比,有四个方面的不同。
一是种类不同,气象灾害预警现有13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有14类,气象灾害预警较预警信号少了雷电、冰雹两类,多了强对流;二是时效不同,气象灾害预警的提前量一般在1到3天,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一般提前数个小时或于实况出现后发布;三是侧重不同,气象灾害预警更侧重各相关应对部门的应急准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则侧重于社会公众的避灾自救;四是标准不同,对于部分气象灾害,气象灾害预警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略有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气象灾害预警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共同之处都是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构筑长期、短期和临近的天气预报体系,发挥好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记者: 张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