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现在牛娃特别多,经常看到有三四岁、五六岁的孩子都能自己读书,很多家长不淡定了,感叹自家娃怎么跟人差距那么大,不让人省心呢?
特别是一些6、7岁孩子的家长,孩子准备上一年级,或者已经上一二年级,还不能自己阅读,格外让人发愁。
我翻了一下大家的留言,焦虑点集中在下面几个:
- 孩子已经认识了一些字,让他自己读一些简单的书,也有能力读,但是读一会儿就哈欠连天,感觉没意思,非要缠着妈妈给他读。本来以为孩子认字家长就解放了,结果认字了还是看不到希望,感觉很累赘很熬人!
- 孩子听妈妈读书的时候不是看文字,而是盯着图片看,读书不就是为了认字吗?识字量上不去,什么时候才能自己读书?
- 孩子考试要自己读题、还有阅读理解,自己不读书怎么能够理解?三年级有作文,自己不读,怎么能积累词汇?孩子上小学了,阅读就是自己的事不是大人的事。
- 周围的同学都是自己读,阅读速度也快。孩子不能自己读,阅读速度很慢,人家读8本他才读3本,差距太大,怕孩子被甩在后面。
看了这些问题,能想象到家长的忧心忡忡。
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也不能自主阅读,我也是着急万分,当时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记录、奖励、一人读一半等等,儿子也终于愿意读书了。
但是回想一下,孩子实现自主阅读之前,必经之路还是要坚持亲子阅读,不用逼得太急,忽然到某天,孩子就会把你甩开。
就像《朗读手册》中强调的那样:亲子共读,大声朗读,和孩子一起读书,其他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孩子不需要你了,你还会感到非常失落,恨不得追着给孩子读书。孩子能自主阅读,不是我们拿来炫耀的资本,而是孩子早晚能够具备的能力。
第一次做父母,总是在和别人比较中、给自己制造焦虑中育儿,如果你能了解孩子听妈妈读书对孩子的真正意义,你就会放下包袱,顺着孩子的意愿坚持给孩子读书。
我们以为孩子认字了就能自己读书,但实际上认字≠会阅读。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认识字,还要理解文字的意义,传达出来的感情,还要把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能和现实生活关联起来,沉浸在文字营造的氛围里。
孩子能认识一些字,但识字量还是有限的,再加上没有太多阅读输入、充实的生活经验,理解起来肯定特别困难,做不到一心多用。忙着去认字的时候忘了理解意思,理解意思的时候可能又被一个生字难住了。
孩子刚开始读书的时候,读起来都会磕磕绊绊,不像成人读的时候那么流畅,就是因为孩子的能力还达不到。
换做是我们,如果去读一些和自己专业不相关的书籍,没有经历和体验,知识储备不足,我们也感觉晦涩难懂、枯燥无味,读几页就会呵欠连天,选择放弃。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真要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