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勒圣战”被模糊
小说《沙丘》第一部于1965年面市,直到1985年第六部终结篇出版,整个系列的创作横跨20年。
2021年,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沙丘》(以下将电影称为《沙丘1》)正式公映。影片收获如潮好评,全球票房4.3亿美元。
原著粉丝纷纷夸赞导演保留小说精髓,呈现出《沙丘》世界的理想影像。
可是,《沙丘1》对路人观众并不友好,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很难走进故事,感受不到画面信息和宏大场面带来的内心冲击。
归纳起来,电影缺少对小说中三处重要科技情节的详解,由此造成了部分观众难以入戏的门槛。
首先,“巴特勒圣战”被模糊处理。
小说中明确交代,人类文明之所以从地球发展到恒星帝国,拐点来自于上万年前的“巴特勒圣战”。
起初,人类将电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向了高峰。结果,人工智能叛变,导致激烈“人机大战”。
战争的结局,人类获得最终胜利,文明延伸到地球之外。人类开始使用“公会纪年”,故事主线开始于公会10191年。
“巴特勒圣战”结束后不久,人类决定禁用电脑技术,科技在诸多领域的发展被锁死。原著中虚构的《奥天圣经》写道:“汝等不得造出机器,假冒人的思维。”
“巴特勒圣战”是《沙丘》中的世界观、科技背景的起源,电影没有足够的篇幅展开叙述,从而造成了观影门槛。
当年小说创作的年代,人类的电脑、机器人等技术尚处于研究发展阶段。作者弗兰克·赫伯特已经预见到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挑战,这一点在21世纪的今天得到初步验证。
其次,“人形计算机”门泰特被简化呈现。
电影《沙丘1》中没有详细介绍“门泰特”这一职位。
原著中,电脑技术被禁用之后,贵族将复杂运算交给具备超强计算功能的人类来处理,他们被称为“门泰特”。换句话说,门泰特是人形计算机。
电影中,雷托公爵身边的老者杜菲就是门泰特。他白眼一翻,就说明正在运算。门泰特一方面是天赋,另一方面要靠后天的加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