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句中的加点字。(2分)
示例一: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来,表现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示例二: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通过“聚”和“怒”的动态描写,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2.游东田(谢眺)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悰(cóng):快乐。 陟(zhì)累榭:登上多层的台榭。阡阡:通“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呈现的景象,并写出全诗所表现的诗人情感的变化。(3分)
【答案】鱼儿追逐嬉戏,触动了水中新荷;鸟儿四处飞散,摇动了树枝,枝上的余花纷纷飘落。诗人的情感从愁苦(忧愁)到快乐(愉悦)。
3.秋浦①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释: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二年(842)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吏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四年(844)又由黄州(今湖北新洲)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此诗即为此次行役而作。②杜陵,在长安西南,杜牧老家樊川即在那里。
(1)赏析“萧萧”“淅淅”两词的表达效果。(2分)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2分)
【答案】 “潇潇”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潇潇”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若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直接表现了对故乡的牵挂。译文: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4. 选出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诗家:诗人的统称。②上林:即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
A. 首句中“新春”就是早春。“清”不仅写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还指这种景色刚刚显露出来,环境清幽,别有一番风情。
B. 第二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才”“半”二字,不仅照应题目中的“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C. 三、四句“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理趣浑然,告诉我们要善于捕捉新生事物的道理,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D. 诗歌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由实入虚,虚实结合,开拓了意境,更加突出了诗人对上林苑暮春时节花团锦簇之时的无限向往和喜悦之情。
【解析】D项“突出诗人对上林苑暮春时节花团锦簇之时的无限向往和喜悦之情”有错。首先,诗题为“城东早春”,可见作者要描写的是早春景色;其次,首句“诗家清景在新春”,突出了作者对“新春、早春”的喜爱;第二句描写“绿柳才黄半未匀”,“才”“半”不仅照应了诗题的“早”,也刻画出了柳刚刚生发嫩芽的色泽与姿态;三四句想象上林苑繁花似锦时,看花的人太多的盛况,是虚写,实际上却更加反衬了早春的独特与诗人的慧眼,说明诗人善于捕捉新生事物,善于发现早春美景;故选D。
5.【甲】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前出塞(其六)(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伤?
注:①列国:各国。②侵陵:侵略。
A. 甲诗中“搔更短”“不胜簪”以特写镜头将忧国、伤时、思家之情浓缩在诗人苍老的形象中。
B. 乙诗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指明作战取胜的关键。并用比喻说明凡事击中要害就容易成功的道理。
C. 两首诗都写到战争,甲诗写出了在连绵的战火中,久盼家书而不至的急迫心情;乙诗用反问强调了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
D. 两首诗都表达了杜甫爱国忧民的情怀,甲诗融情于景,乙诗在记叙中抒情。
【答案】D 【解析】 乙诗以议论取胜,前四句写战斗的关键,要拥有强大的军队,制敌有方,智勇兼施,才能克敌制胜。后四句,诗人提出观点,拥有强大的军队是为了守卫边疆,而不是为了征伐。无论是为制敌而“射马”还 是“擒王”,都要以“制侵陵”为限。所以D选项“乙诗在记叙中抒情”说法错误。故选D。
6.选出下列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享》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这首词是辛弃疾担任镇江知府,在登上北固山时创作的一首著名的怀古永志之词。
B.“悠悠”指时间久远,也指词人思绪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透露出时光流逝的伤感。
C.下阙两次用典,借赞颂孙权不畏强权来讽刺南宋朝廷苟且偷安,表现词人的爱国情怀。
D.全词简洁明快,以三问三答、层层推进来结构全篇,既相互呼应,又层次分明。
【答案】B.有误,“不尽长江滚滚流”透露出作者对历史的怀念。
7.【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江城子(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敌后割取左耳以记功。③双阙:指代朝廷。④维扬:即扬州。宋室南渡后金人多次攻入扬州,破坏惨重。
对两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词运用典故:“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B. 乙词中的“沙”“草”“天”“路”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景象,再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共同营造了辽远凄迷的意境。
C.甲词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议论为主。乙词上片前五句描写见闻,下片结尾处点维扬,全词中间部分集中抒情,这种写法能使结构紧凑。
D.两首词都表现了作者想奔赴沙场、英勇*敌的报国壮志。苏轼虽带着不得重用的无奈,但更有进取的“狂气”。李好古虽目睹维扬破败,痛心惆怅,但仍有御敌情怀。
答案C(根据甲词下片关键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可知,诗人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表达方式是抒情)
8.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___①___”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___②___。(2分)
(2)《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3分)
①历历 ②芳草的茂盛(共2分。共2空,每空1分)
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记得这名目”。(共3分。尾联的情感,1分;鲁迅的心情,1分;二者关系,1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 (人名)。(1分)
(2)说说你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2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1分)岑参(2分)题目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大雪中送别好友武判官)和诗的体裁(歌行体)。(3分)B 【解析】 该选项中将“梨花比作雪花”有误。
10.【甲】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行香子 (北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乙】词中的“倚”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2)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春日图景,表达了作者之情。(2分)
“倚”字化无形的东风为有形,具体可感/“倚”,倚靠,使东风具体可感(1分);表现出词人悠闲惬意(或舒畅闲适/愉悦)的心境(1分)。
共2分。注两个要点,理解1分,心境1分。出现影响句意的错别字扣1分。
答案: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寄情于景(1分)喜爱(热爱)和赞美/愉悦(1分)
11.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这首词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B.上片望月,怀逸兴壮思,既表达对明月的赞美,对天上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表达词人想逃离人间,与明月一同归去的思想感情。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在不能入眠的词人身上。
D.宋代胡仔《笤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12.万山潭作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1) 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刘熙载说:“诗品出于人品。”《万山潭作》一诗,就像孟浩然的人一样,冲淡得像一杯白开水,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B. 首联的“垂钓”,极显安闲,且潭水清澈,与作者的心境相契合。
C. “鱼行潭树下”一句,诗人直接描写树的倒影,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动荡美。
D. 颈联运用典故,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
(2)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分析一种即可)。
C 尾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
13.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考试院诗味更加醇厚。
14.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卜算子”为词牌的词,形式以五言为主,间或七言,句式富有变化。
B. “驿外断桥边”点明梅的生长环境偏僻,“更着风和雨”突出其处境恶劣。
C. 词中“妒”的意思是“嫉妒”,作者以“妒”写梅,使梅具有了人的情思。
D. 词以独特的抒情方式咏梅,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作者的人格写照,请简要分析。
答案:C 【示例】“碾作尘”喻指作者屡遭挫折,“香如故”突出强调其心志始终如一。这两句作者以梅自比,表现不惧厄运、坚持正义的精神。
15.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明代的瞿佑在《归田诗话》中说:“予久羁关外,每诵此词,风景宛然在目,未尝不为之慨叹也。”词中,“宛然在目”的风景有怎样的特点?(3分)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3分)
答案:寥廓荒僻、萧瑟悲凉。
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争的厌恶和无奈,以及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
16.阅读岑参的两首诗歌,完成赏析任务。(6分)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知背景)甲诗略。
乙诗:天宝元年(742)春,作者游梁园。这首怀古诗写于游园之后。
(析场景)甲诗前两句写出重阳之际,流落在外的诗人内心愁苦,勉强去登高赏菊,却无人送酒,无人相伴。
(绘画面)乙诗前两句_________________(2分)
(赏写法)甲诗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2分) 诗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2分)
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眺,只有两三户人家。梁园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
甲诗:运用联想,想象了故园菊花在沦陷的都城开放的场景,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对饱经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乙诗:运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用庭院中春花盛开情景反衬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或运用拟人的手法,庭树不知道已人去楼空,春花依然盛开,衬托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17.中宵 杜甫
西阁百寻馀,中宵步绮疏。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
注:①此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作。中宵,半夜。②绮疏,指雕花的窗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阁百寻余”,“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这一句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一样,是以夸张手法写建筑物之高
B.“中宵步绮疏”写诗人被壮丽景色吸引而无心入睡,直至半夜还在窗下徘徊,反映了诗人寓居他乡时难得的欢愉之情。
C.“飞星过水白”写诗人看见一道白影从水掠过,其中“飞”“白”两字从速度、颜色的角度描写了流星经过时的情景。
D.诗歌第三联,诗人以“幽鸟、巨鱼”寻求安居之地来暗示自己没有理想的环境可供栖身,
委婉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态度。
(2)诗歌最后一联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你读过的杜甫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两句意思和它相近。(5分)
B 亲人朋友流落在天下不同的地方;因为战争,很少能收到他们的书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8.阅读张琰的《出塞曲》,完成小题。
腰间插雄剑,中夜龙虎吼。平明登前途,万里□□□。
男儿当野死,岂为印如斗。忠诚表壮节,灿烂千古后。
注:①张琰,南宋广陵人。②中夜:半夜。③印如斗:斗大的印章,喻高官厚禄。
(1) 请将“首”“不”“回”三个字按恰当顺序填入颔联空格中。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命价值观?
答案:“不”“回”“首” 刚烈之气和报国之志。
19.登赏心亭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
[注释]此诗写于陆游奉诏回临安路上,经建康登亭有感而作。作者曾建议迁都至建康,有利于抗金,但朝廷置之不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阅读上面诗词,回答问题。(6分)
(1)第一首诗的感情脉络,由首联的“ ”字引出,到尾联的“ ”字收束;中间写景,主要渲染秋天 的氛围。(3分)
(2)第一首诗的尾联与第二首词,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共通之处?(3分)
兴忧肃*凄凉(2)犹忆当年忠勇,然而英雄迟暮,壮志难酬。
20.小园(其一)①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②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
注:①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②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
(1)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写“烟草”“ ”“斜径”等景物,营造一种 的氛围。(2分)
(2)“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3分)
(3)请你从下面两个选项中选择一项填入尾句□□处(填序号),并说出理由。(4分)
A.捉虾 B.锄瓜
你的选择是( ),理由:
桑柘 清丽宁静
“卧”写出诗人生活的闲适,悠闲地躺着读着陶渊明的诗作,这是作者心情闲适的表现。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颇能引起陆游的共鸣,因此他闲居期间特别爱读陶渊明的诗。一个“卧”字更显出他悠闲自得的情态。
锄瓜;根据题目《小园》,可知在园子里的劳作只能是“锄瓜”。
21.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该诗是苏轼任职徐州时与其弟苏辙中秋相聚所作。②清寒:这里指月光清亮。
(1)简要赏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两句诗。(3分)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这两句描写了中秋月圆的美景。“溢”本来写水,此处用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如水满而流出的动感,突出了月光的清亮和动态美;“转”字写出了月亮的运行状态,“玉盘”则通过比喻写出了月亮的浑圆,突出了月亮的形态美。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对中秋月圆人团圆的欢乐喜悦之情。
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团聚的珍惜和对未来相聚的渴求(期盼)忧虑(担忧)、哀伤。
22.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这首词为辛弃疾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时所作,
(1)简要概括“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渲染了什么气氛。
(2)下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赏析。
词人通过环境的萧索破败,渲染了荒凉孤独的气氛。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这是诗人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是实写;词人突然从梦中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辽阔河山,则是虚写;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诗人即使年迈,也不忘收复失地、一统国家的大业。
23.梅岭三章(一) 陈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从《梅岭三章》“ ”和《别云间》“ ”中,可以看出这两首诗均属绝命诗。(各填一句诗)(2分
(2)《梅岭三章》中,“百战多”写战斗之频繁,“旌旗十万”言牺牲之巨大,表现斗争历程之艰难。那么,《别云间》一诗又是怎样表现斗争历程之艰难的?请结合首联分析。(2分)
(3)两首诗,一首想象人去阴间,一首想象魂归人间。请结合“去”“来”的目的,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2分)
断头今日意如何(或“此去泉台招旧部”);已知泉路近。
首联叙述了诗人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生活。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深含着诗人满腔心酸和深切感。
人去阴间,是为了为了“招旧部”“斩阎罗”,以此表达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或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魂归人间,是为了看战旗在空中飘扬,以此表达壮志未酬的悲愤(或“表达对山河故乡的无限留恋”,或“表达对胜利的渴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