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进行讲话
王震的话终于打动了艾青,他接受了副场长这一职务。此后艾青不仅像普通的农垦战士一样伐木、育苗、盖房,还办起了黑板报,他还捐出了自己的5000元稿酬,为林场购买了发电机与照明设备。
火热的生活也极大地激发了艾青的创作热情,他先后写出了长诗《蛤蟆通河畔的朝阳》、《踏破沃野千里雪》以及近百首风物诗,热情地讴歌英雄开发北大荒所展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有一天,转业军官、艾青的浙江同乡孟达问他:“艾青副场长,听说你在写长诗《老头店》?”
“嗯!”艾青的“嗯”字刚说出口,就抬起头来,他警觉地问:“你听谁说的?”
孟达见了艾青的窘态,不禁笑道:“我不是奸细,我不会告发,你放心。”
艾青红着脸感叹说:“我当前的处境,唉!”
不久以后,艾青把写好的长诗《老头店》给王震看,王震看后说:“诗写得不错,但目前还不能拿出去发表。”
王震的考虑是正确的,因为当时的政治气候确实不适宜,这也体现了他对艾青的一贯爱护。
1959年10月,王震又来852农场看望艾青,他见艾青正躺在床上,连忙问道:“唉,老艾,你怎么瘦成这个样子了?是什么病?”
高瑛说:“这里连天下雨,粮食运不进来,大伙都在吃麦种,艾青消化不了,拉肚子,拉倒下了。”
艾青和高瑛
王震连忙找医生来给艾青看病,他又对艾青说:“我建议你订一个五年计划,到农垦部的几个垦区都走走。”
艾青沉思许久后说:“我想去新疆看看。”王震当即表示同意。
这年11月,艾青夫妇坐上西去的火车,来到了新疆首府乌鲁木齐。自治区党委第一*王恩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张仲瀚在延安时就与艾青相熟,张仲瀚遵照王震的指示,热情接待了艾青夫妇,并把他们安排在兵团司令部2号小楼,一日三餐吃小灶。
1960年9月,正是丰收的季节,王震前往古特沙漠边缘的军垦农场视察,他提议张仲瀚和艾青陪同前往。他们首先视察了农七师,农七师有一位兵团劳模叫马文汉,因为他的年纪大,大家都叫他“马老汉”。马老汉见王震等贵客到了,马上抱了几个西瓜出来招待他们。
马老汉把西瓜切好以后,苍蝇就闻香而至,马老汉连忙用手驱赶,王震直接拿起一块就吃,他一边吃一边对艾青说:“老艾,快享受享受。”
高瑛悄悄地对艾青说:“苍蝇已经落在上面了,不要吃了。”
艾青瞪了高瑛一眼,脸一沉说:“你不要太脱离群众!”
此时王震又对艾青说:“老艾,马老汉这个地方好不好?你来和他做邻居吧!”
艾青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
王震等人离开农七师后,又来到了位于石河子的农八师。当时的石河子已经发展成了戈壁滩上的“小上海”,这里良田万顷、渠道纵横、工厂林立、道路宽广,令艾青耳目一新、精神振奋,他专门写下了一首诗《年轻的城》来歌颂石河子: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
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
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
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你说它是城市,却有田园风光。
你说它是乡村,却有许多工厂……
60年代的石河子
在返回乌鲁木齐的途中,王震问艾青:“老艾,你对石河子的印象怎么样?”
艾青连声称赞:“好,这地方很好!”
王震十分诚恳地说:“老艾,你就在这里安家吧!”
艾青终于笑着点了点头。
不久以后,艾青正式把家安在了石河子。王震专门向农八师政委鱼正东提出了以下要求:给予艾青师级干部待遇,生活上多照顾,思想上多帮助。这样有利于思想改造,有利于他的文学创作。
王震又对艾青说:“八师很欢迎你们,你们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作为写作基地吧!这里有你写不完的开荒造田、征服大自然的生动事迹。但是我对你有一条要求:不要写我。”
在农八师的这段日子里,艾青相继发表了《地窝子》、《戈字辈》、《铺路》等数十首诗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还用了5年的时间,写下了长达45万字的小说《从南泥湾到莫萦湾》,这部纪实小说从部长、将军,写到普通一兵,共刻苦了130多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赞颂了兵团将士艰苦创业的精神。
艾青进行创作
正是在王震的关心和帮助下,艾青度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日子。1979年,艾青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新疆,回到了北京。
1984年4月,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王震出访美国,他邀请艾青同去,艾青却以身体不好为由拒绝了,高瑛问他:“随国家*出国访问是很荣耀的事,你为什么一次又一次放弃这种机会?”
艾青幽默地说:“王震的行动节奏很快,今天这里,明天那方。我的腿脚不灵便,急急忙忙地跟着他走,一不小心摔了跤,就有可能回不来了。”
198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年庆典上,王震再次邀请艾青与他一道去新疆参加庆典活动,但艾青又谢绝了。高瑛生气地说:“老艾啊,你真是个怪人,王老几次叫你和他同行,这样的机会是别人求之不得的,却被你一次一次地放弃了,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你不怕王老生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