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田镇北石村潘岳墓
七、唐代史官及诗文书法家——刘允济
刘允济,字伯华,洛州巩县人,祖籍沛国相县,是彭城郡丞谳之六世孙。允济少孤,事母尤孝。博学擅文辞,亦工书法。与王勃齐名,特相友善。弱冠举进士,补下邽尉,累迁著作佐郎,撰《鲁后春秋》20卷献于朝廷,迁左史兼弘文馆学士。垂拱四年献《明堂赋》,得到武后手诏褒奖,拜著作郎。被来俊臣陷害,因其母老免死,贬大庾县尉。后复为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常说:“史官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惧,此权岂轻哉!”与杜审言交往甚厚,其子杜并被*时亲写祭文痛悼。杜甫曾写诗称赞允济的文采和书法:“学并卢王敏,书偕褚薛能。”中宗时贬青州长史,后召为修文馆学士,喜饮而卒。(阎兴业)
《全唐诗》中刘允济的《咏琴》诗
八~九、唐代祖孙两位大诗人——杜审言和杜甫
杜审言(公元648-708年),字必简,祖籍襄阳,随父迁巩,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以浑厚见长,杜甫云:“吾祖诗冠古。”他的五律被赞为初唐五律第一,排律长达四十韵,为初唐近体诗中第一长篇。
杜甫(公元712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洛畔瑶湾,逝于湖南湘江,葬于巩北邙岭。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忧国忧民,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但仕途坎坷,频遭战乱,穷困一生。他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影响非常深远,留存下来的诗歌1500余首,收于《杜工部集》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他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诗风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后人尊其为“诗圣”, 有“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之誉,1962年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 (阎兴业)
偃师杜楼杜审言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