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真的是骨子里面的坏么?也并不是,因为在他的家中,还有个身患重病的儿子。
就像影片开头时的那句话一样:“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仁义礼智固然重要,但活下去才是实现这一切的前提。
对于薛六和谢老大他们而言,光是活下去,都是一种奢侈。
为了讨回薪资,这帮民工一次又一次的找到老板,但换来的只有辱骂。
甚至暴打。
面对这种境地,他们很憋屈,但也没得选,毕竟钱在人家手里,他们永远处在被动的状态。
这是一种宿命论么?其实也不是。
对于他们而言,现实就像一只无情的大手,他们都在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携裹着,逼着向前走。
虽然社会的发展为居民带来了更多红利,但这些红利,并不是针对民工的。
老板在饭店里胡吃海塞,去洗浴中心蒸蒸桑拿,但民工们在外面填表需要交五块钱,都要犹豫半天。
社会的阶级性,决定着这种现象的必然性。
在这部电视剧中,无论是从镜头语言,还是从人物设计,都没有任何的粉饰,生活是什么样,呈现到屏幕上就是什么样。
这也是这部剧能够引起大众共鸣、成为经典的原因。
可惜的是,正是因为这部剧的真实性,成为了断送它流传下去的原罪。
3、被“阉割”的现实2013年,《生存之民工》重播,名字改为了《春天里》。
剧情当中的很多戏份也被删减,比如开头的民工讨薪不成跳楼,还有后面民工被打的镜头。
甚至在影片的最后,还贴上了一段字幕,强行给薛六设置了个“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