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林海音
在患病的几个月里,林父就不断把“闯练”“(孩子中)你最大”的意识灌输给作为长女的林海音。
让林海音小小年纪就完成心理建设,父亲不把她当孩子看,她也不会撒娇逃避:“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于是林海音很小就养成了早熟稳重、充满闯劲又不爱依赖别人的独立性格。
父亲留给她的,不仅仅是性格的塑造,对文学的热爱、对新闻的兴趣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厌恶,都成了林海音生命和性格的标签。
《城南旧事》封面
这些特质甚至改变了林海音的命运,并帮助她在成年后获得了幸福成功的人生。
父亲去世后,因为母亲没有工作,所以一家八口除了吃老本,其他经济来源就是远在台湾的家族。
林焕文的父亲此时还在世,得知儿子去世后,曾经写信让儿媳带着孩子们回家乡。
林海音从小深得父亲痛恨日本殖民侵略的教导,不愿意回去接受日本殖民教育,更不想让弟弟妹妹们连中文都还没学会就开始学日文。
所以勇敢的写了一封长信,向祖父阐明了父亲生前的意愿和他们在北京生活的现状,成功说服了祖父,让他们一家留在了北京。
晚年林海音
解决了大问题之后,林海音也毫不犹豫地把家庭日常管理的重担挑在肩上。
林母黄爱珍15岁就嫁人,所以没念过什么书,性格很温柔,行事甚至有点软弱,但她自有一份独特的外柔内刚。
她从来不是一个强势的女人,丈夫在时依靠丈夫,丈夫去了就服从女儿,但这份柔顺又维护了家庭氛围的和乐,且不带条件,不拖后腿。
因此林海音虽然13岁就成了家里的主心骨,帮助母亲拉扯养活6个弟弟妹妹。
但她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难而变得尖酸严苛颐指气使,反倒是养成了大气爽朗心思细密的性格。
这不得不说有母亲的功劳。
林海音
父母除了在性格塑造方面给林海音很多正向的影像之外,还给了她一副讨喜的好相貌。
198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把《城南旧事》改编成电影,片中的小英子有一双充满灵性的大眼睛,皮肤白皙,五官精巧。
虽然这是导演为了角色选择的形象,但现实中的林海音,从小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漂亮姑娘。
外表靓丽,性格坚强,行事果断,这让林海音在校园时代就成了风云人物。
她在春明女中念书时,除了刻苦学习,也热衷于参加校园活动,特别是戏剧表演,是话剧舞台的常客。
但林海音登台演戏,并不是为了出风头,也没有沉迷于掌声,选一条当时很时髦的演员之路。
林海音对自己的人生有很清晰的规划,她要完成父亲未竟的梦想,成为记者或者作家,靠手中的笔养家糊口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