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峙
第三点,杜聿明的身份,在敌军将领中很有号召力。
在功德林的黄埔系中,只有中将军衔的杜聿明号召力是比较强的。
关押在功德林的黄埔一期至少有9个知名度高的将领:除了顽固不化的江西保安司令邓子超被枪毙,十七兵团司令刘嘉树特赦之前病死,其余7个黄埔一期中,杜聿明的资格最老。
其他几个人,像第二绥靖区(山东)的王耀武,华中副长官宋希濂,天津警备总司令陈长捷,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以及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等人,在杜聿明面前稍微矮了小半个头。
杜聿明被俘
当然,除了在功德林是著名战犯,杜聿明还有特殊的身份。
杜聿明的弟弟杜聿德,在兄弟俩的同学谢子长的影响下,和魏野畴发动了“阜阳起义”并创建了皖北苏区,成为副总指挥。1928年4月,杜聿德受伤被俘就义,年仅22岁。
所以,敌军的高级将领杜聿明是我军的烈士亲属。
正因为杜聿明的多重身份,所以称他为功德林的“头号战犯”一点也不过分。
功德林上千名战犯,除了杜聿明,最有名的应该是王耀武了。
从资历上看,黄埔三期的王耀武在功德林排不进前十名。
黄埔一期有9个名将,三期的王耀武肯定没法和一期的师兄论资排辈。此外,功德林还有一些黄埔二期的高材生,像“花将军”、整72师师长杨文瑔等人。
此外,被俘后关进功德林的黄埔三期也不在少数,如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长官康泽,虽然长期做特务工作,虽然指挥打仗的水平不怎么样,但比王耀武更受蒋氏青睐。
王耀武是山东泰安人,在山东流传着“三李不如一王”之说。
三李,指的是三个黄埔一期的李仙洲、李延年和李玉堂,这三个将领在抗战时期的表现都很突出,可见王耀武的打仗水平即便放在人才济济的黄埔一期,也是出类拔萃的。
王耀武的军事生涯比较顺利,黄埔三期没毕业,就在二次东征陈炯明的战斗中崭露头角,毕业后在1师任排长、连长。中原大战后,升至团长、旅长,并在1934年的皖南谭家桥给北上的红10军团致命一击,成为粟裕心中永远的痛。
谭家桥战斗以后,王耀武由补1旅旅长升任51师师长。
出道很早的王耀武资历并不显赫,但仕途颇为顺利。
王耀武
王耀武有资格竞争功德林的“头号战犯”,原因有二。
原因之一,王耀武打仗的水平,不亚于杜聿明、黄维等人。
抗战时期,王耀武和51师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万家岭大捷,一步步升任74军军长,代替前任军长俞济时,成为这支军队的核心人物。
王耀武和74军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鄂西战役、常德会战,并在39岁因功升任24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二年的雪峰山战役后,升任24集团军总司令。
王耀武以第四方面军司令官身份指挥了雪峰山战役,并接受日军投降。
原因之二,在陈毅、粟裕眼里,王耀武是敌军少有的“明白人”。
解放战争时期,王耀武主持山东,长期和陈毅、粟裕对抗。
王耀武在旧军队长袖善舞,还在军队内部经商,盈利用于打点关系和军队内部使用。这在靠银元提升战斗力的旧军队,也算是生财有道的经典例子。
抗战时期名声赫赫的王耀武,解放战争一开始就对“骨肉相残”不积极,所以济南战役之前释放了一批我军的地下人员和积极分子,同时也给自己铺好了退路。
济南战役兵败被俘,在王耀武家里搜出2台大马力拖拉机,据说他一心想要回归田园当一名“蓑翁”。这也可见,王耀武对双方局势的判断早已心中有数,确实是个明白人。
济南战役
在黄埔三期的名将中,王耀武是最不走运的,也是最幸运的。
说王耀武不走运,是因为他是黄埔三期中极少数兵败被俘的。
黄埔三期没有一期的师兄们那样人才济济、名满天下,也没有黄埔四期那样各有特点、守正出奇。但是,黄埔三期也走出了不少在抗日战场上青史留名的战将。
比如,在远征军壮烈殉国的200师师长戴安澜,在衡阳保卫战力敌6倍日军的10军军长方先觉,孟良崮战役救援张灵甫不力的100军军长李天霞,京沪杭警备部副总司令石觉,逃离青岛后晋升陆军上将的刘安祺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