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的庄晓莹,对于人生和学业的规划有清醒的认知。至少在同龄人的群体中,她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尤其她还是一个女性的身份,在学术造诣上的不懈追求,更成为同龄人不同凡响的一面。看来,有作为的人,从来都是有清晰的认知和见解,知道自己的人生需要什么。
世俗生活中的另类选择者1983年,全社会洋溢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尤其在上海地区,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经济发展的不懈努力,已经有了相当清醒的认知。社会整体处在激荡变革的前夜,在彼时社会主体的人们,开始彻底转变观念的时候,也将这种昂扬的精神,一点点地传递给了下一代。
庄晓莹虽然不是上海市内人,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还是对这里的环境非常熟悉的。不过按照世俗社会约定俗成的界定,上海的郊区或者农村地区就不算是上海的主体了。但庄晓莹从小就在江南水乡纵横交错的小路,连着池塘和小河沟渠的环境中长大。
和所有的80后一样,她小时候也爱玩爱闹,而且当时社会整体的氛围已经放松,各种新鲜的事物鳞次栉比的出现,因此她和小伙伴的精神面貌,已经彻底摒弃了上几代人,那种紧张的精神状态,她小时的生活环境是轻松而和谐的。
而且靠近上海的优势,能够让她和周围的小伙伴始终能够接受到多种新鲜事物。这意味着,一方面她们的成长环境,要远远地高于同时期内地的其他人,另一方面,这些新的社会思潮和变革,也会渐渐地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份影响,随着庄晓莹学业的开始而逐渐地显现出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社会上对于知识的渴求是非常强烈的,也正是因为这种整体上的学习热情,因此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年轻一代人的身上。无论是社会的大希望,还是小家庭个人的希望,都彼此交织在一起。
庄晓莹的学业生涯,同样也面临着两者的相互期盼。在那个提倡文理分科的年代,大多数人的意识里,男生的理科知识要远远高于女生,而人们近乎天然地认为,女生就该天生学习那些只需要背一背,记一记的文科。
然而这种情况,在庄晓莹的身上似乎出现了逆转。从小学时期开始,她的数学成绩,似乎就异常优秀,周边的女生为公式或者某个图形的理解非常吃力的时候,庄晓莹却对文理科的知识点丝毫没有兴趣。这种情况,随着她年龄的逐渐增长,愈加明显。
中学阶段,她的偏科情况似乎更加明显地显露出来了,数学方面的成绩好,而其他的成绩相对一般。不过由于初中时期还没有分文理科,因此她的情况虽然已经出现了苗头,但她依然尽量保持着课业的平衡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