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什么都想试一试,一个只想终生选择一个口味
每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似乎与之后发展又密不可分,每个小人物的生活透射出人性的各个面貌 。或许这是一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但几乎每一分钟就那么难忘似乎意犹未尽的剧,一部关于爱自己,爱世界,爱他人,能在心丧中包裹希望的剧。也许给别人的伤痛只有亲自抚慰才能平复,自己的伤痛与人分担才能治愈,更重要是你永远要成为一个让自己认可的人。善良地活着,幸福地活着,也成熟地活着。
KEN与母亲的关系是《叹息桥》故事的核心基石。KEN几乎没有一次挣扎和抗争是真正意义的独立斗争,更像是下一个保护和供养者的寻找之路。自小被控制欲极强的母亲长期高压管理,KEN不仅变得懦弱和怕事,还患有一定程度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长期被精神迫害的他一方面他极力想逃脱母亲的控制,另外一方面又不断自愿地回到母亲身边,有意无意之间都在享受着母亲的精神虐待,成为自己心理扭曲的最大帮凶。
巨婴的养成,作为单身母亲难辞其咎
父母自然有无私奉献的人间大善,同时也无法摆脱始于自私的主观控制,大多数家庭会在孩子的叛逆期完成磨合,而Ken与母亲在这个没有父亲而更为纯粹的母子关系里畸形的生长着,一个没有主见习惯依赖,一个自私武断习惯控制,这注定了一个巨婴的悲剧。
我们看过不少讲原生家庭之祸的电视剧,但是他们设计了大量的场景和桥段,竭尽全力想要展示这些家庭的扭曲,导演恨不得通过不断的争吵和打闹来展现这个人有心理疾病,那个人有精神固疾,但《叹息桥》不是,它的争吵桥段很少,导演用非常克制的镜头语言,将这种扭曲和不幸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Ken表面配合度极高下,懂得配合别人到任人摆布,实际上却极度自私。他和何乐儿同居,不是因为多爱何乐儿,而只是因为想逃离自己强势专制的母亲。从不被母亲认可到被面试官认可的价值转换,高级的地方在于,这个不认可与认可,都是因为……他听话。
这部剧导演的剪辑手法炉火纯青,前几分钟为过去时间线,后面是现代时间线,我们每一集看到的都是一个局部的角度,通过多个视角串联放大,来还原起一个完整的故事。时间加串联交错的剪辑手法,从两个时间点出发,最终过去与现代相交。
其实《叹息桥》根本没打算展示所谓的“真实生活”。故事无法豁免于讲述人的视角,我们都活在自我视角里的“真实”。一个角色展示的故事就像他做的一个白日梦一样,它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探寻客观事实,而是展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的真实面貌。
你看与我看不同,但是我们又在同一个环境里,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悬疑剧,我们既不了解彼此,也永远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甚至连我们的亲眼所见也未必真实,我们都太习惯自己的主观判断了。带着这个逻辑继续看,请时刻保持怀疑。
李子勇看出一个顾客出轨,女厨师却觉得他们很幸福。之后女厨师盘货发现橄榄油的消耗不太正常,店里的伙计从容解释到用的快说明生意好。李子勇听着他们的对话,然后他冲镜头说了一句台词“一个人有没有说谎很容易就能看出”。这里有个点,剧中的李子勇打破了故事空间里的第四面墙。虽然我们的屏幕是一个二维的平面,但是故事中的画面表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三维空间,这第四堵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镜头的玻璃,剧中角色在玻璃的那一边我们在这一边,而李子勇冲着镜头说话就穿透了玻璃,原来我们和剧中角色在同一空间。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在同样的经历中,自己与其他人的表达甚至记忆却不完全一样。或者是,你的朋友们对一件事,会讲述两个不同的版本给你听。每个人因为教育背景、性别、性格、成长环境等不同而对同一件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和看法,这种无意识的、有差别的感受一般不会当场就会形成强烈的对质,但当矛盾真正爆发的时候,争论双方常常被当前的点火线所引起的情绪波动遮蔽了眼睛和理智,罗生门就此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