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孩子不分嫡庶,地位平等,相处和睦,较少有阋墙之争。而河北一带,在北齐的属地里,比较鄙视庶出,基本上不把庶出的孩子当人看。
所以在北齐,如果正妻死后,必须重新娶一个妻子,结果后来娶的妻子年龄越来越小,有的比儿子还要小。这些孩子在生活上的待遇,也有明显的区别,民间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这样的情况,是不是自古就有的呢?嫡庶之分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方便帝王家族继统。在“礼不下庶人”的时代,只有王公贵族才会有这些区分。
后来“礼崩乐坏”,属于上等人的“礼”,才向下进行传播。一些“大家族”,才开始有了“嫡庶之分”。
有记录显示,汉朝人已经重视嫡庶之别了。妾室生的孩子,民间依然看不起,不过只要他肯努力的话,依然可以当高官,出人头地。
三国时候很出名的钟会,就是一个庶出的孩子。他的家族和他本身都不忌讳这一点,他还亲自把自己的身世记录在书里。
总体上来说,在唐朝以前,中国的北方的一些地区重视嫡庶之分,一些高门大族也重视嫡庶之分。
但是,以河洛文化的中心,向南辐射的商业地区,以及宋明商业文化中心,市民集居地的人和农民,基本不太看重嫡庶之分。
古代政治文化的中心河南,在如今看来算是妥妥的北方,但是其实它从南北朝时代开始,就是崇尚新文化、新风尚了。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化圈兴起于河洛地区,他们本身的家族和门生子弟,已经不太注重嫡庶之分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古代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如皇帝的孩子多。
普通的民间家庭,人丁单薄。家主们往往希望在自己的几个儿子中,挑出一个最出色的来继承家业,而不是单纯看他是谁所生。
另外,古人奋斗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区分嫡庶,等于是主动制造内部矛盾。这一点从《颜氏家训》中也能看出作者主张,不要明显地区分开来。
将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至于将来谁当家,就看谁有能耐了。这种观念在商人的家族和农民中,更容易被接受。
商人的思想比较开明,他考虑的是财富的代代积累;农民家小业小,本来就没钱讨老婆,娶到一房,生了儿子就不错了,还分什么嫡庶。
明代中晚期,市民经济发达的时候,一些开明的家长,甚至在财产继承上,已经对儿女一视同仁了。
结语最后,让我们再回到主题:古代的嫡长女和庶长子,谁的地位更高呢?正确的答案是:在绝大多数朝代里,他们的地位是一样高的。不要说在民间,即使在皇家也是如此。
清代皇后所生的女儿叫“固伦公主”,妃子所生的叫“和硕公主”。但是康熙一高兴,又把两个庶出的公主封成了“固伦公主”。说穿了,还是看皇帝高兴不高兴。
清朝的皇子,也分成了亲王、贝勒、贝子、阿哥。但是该封谁,还是看皇帝本人心情,并不是说你生下来就天然会受封。
大概清朝的皇帝,就是没有读懂《颜氏家训》,把自己的儿子搞得“太卷”了,所以才会弄出一堆狗血事件,给说书人编成“九龙夺嫡”。
后来,雍正干脆连太子都不封了,只敢把密诏放在“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不过他卷归他卷,老百姓穷得裤裆破了都补不上,根本不可能陪着他“卷”。
在《红楼梦》里,王熙凤提到探春的时候说:“虽说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有庶出不要的。”
这话的意思就说明,最起码在贾府的人看来,嫡出、庶出都是一样的。只是有那不开眼的凤凰男,想要夫凭妻贵,才会嫌弃探春是庶出。
既然庶出的女儿和嫡出的都一样了,那么庶出的长男,地位还会比嫡出的长女低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