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谭文平 佘履安 彭婧 毛雨浓 高国栋
在浩繁的汉字中,“和”,结构简单,人人共识,因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被称为“最中国”的汉字之一。
在中国,到处充满“和”的鲜活场景。人与人相处,讲究“君子和而不同”;家庭生活中,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生意场上,更讲究“和气生财”。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和”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理念之中,渗透着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同时也在当代积淀出新的文化内涵与深意。
经典作品中“和”字高频出现
“和”,在甲骨文中以“龢”字出现。郭沫若先生对甲骨文的“和”字考察甚详。他认为,甲骨文的“和”是指音乐之和。
“和”字的原义是指古代用竹做成的乐器“龠”及其所发出的和声。
《说文解字》说“龠”是“乐之竹管”,三孔,以发“和”声也。《国语·周语》也说:“声相应保曰和”。
《说文解字》将“和”与“龢”分成不同意义的两个字,“和”指声音相应和;“龢”指调和、和谐。有学者认为“和”是由“龢”字去掉乐器部分而成的简化字。
不同的“和”字。
现在的“和”是一个形声字,从“口”,“禾”声。口是用来吃饭的,禾代表粮食。“和”的本意可以理解为:人人都有饭吃,天下就和平;如果没有饭吃,天下就乱了。
“和”的思想自古有之,尤其在传统经典作品中,“和”字出现频率很高。比如《庄子》33篇中,“和”字出现了53次,《尚书》中则出现42次,足以说明“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例如《周易·中孚卦》中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意思是有只鹤在山阴鸣叫,它的孩子应声附和;我有好酒,与你共同享用。这是《周易》中非常优美的一句爻辞,“和”有应和、共鸣之意,所谓“五声和,则可听”。
再如《论语·子路》中,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一致,而不讲求协调。这也是“和”思想更深的延续,“和”不排斥不同,正因为有矛盾有冲突,才讲究和谐。
中国文化深厚五千年,华夏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支没有中断过的文明。有人提出,如果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用最简单的话来阐述,莫过于一个“和”字。
《礼记·中庸》开篇提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意思是达到了中和的态度,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生发。
孔子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孟子主张仁政,斥责“春秋无义战”;墨子提出“兼爱”“非攻”思想,旨在追求和平;老子强调“不以兵强于天下”,是“道法自然”的和平论;兵家虽以战争为研究对象,但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主张“和”的思想。
一个“和”字,呈现出极强的包容性,蕴含哲学深意。
民间思想里的“和”饱含智慧
民间年画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一只手里拿着荷花,另一只手里拿着盒子,盒子里飞出五只蝙蝠,谐音就是“和合”、“五福临门”,表达了人们对“和”的认同与向往,寄托了美好的祝福。
在春秋末年,齐大夫就从调羹的角度,对饮食中的“和”做了进一步阐释。他说:羹汤如果只有一种味道,必然食之无味,只有加入鱼肉菜蔬,用水火予以烹调,加调料予以调和,做出来的汤才更美味,这便是“和”的魅力。正所谓“五味和,则可食”。
“和”字还包含了处世哲学。一个家庭,我们希望“家和万事兴”,老子的《道德经》云“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一个团队,我们会说“和气致祥”;大到一个国家,我们会说“和为贵”,而“和为贵”出自《论语》。
无论是小到一个家庭,还是大到一个国家,只有和和气气,日子才会热气腾腾。
“和”字,也是中国文化区别西方文化的一个本质特征。儒家文化倡导社会、人、自然三者和谐统一作为价值理念。自古以来,中国就秉承着儒道两家的“和”思想,在文化、外交、政治上皆是。
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就积极主动发展与其他国家的邦交关系,还在《皇明祖训》中列举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希望能构建一个和平的世界。
而后,郑和七次下西洋,他并不是把所到之处变成殖民地,不仅没有掠夺,还将丝织品、瓷器带到“西洋”各国,正是这种理念,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在中国人看来,“和”不只是一个字、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态度,包含了处事原则与智慧。
文化积淀赋予“和”的新内涵
和,还有更丰富的语义,比如形容态度可亲,如《论语》中的“和颜悦色”;寓意协同出力,如《尚书》中的“和衷共济”。
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和”根植于百姓的日常,不仅是历代中国人的朴素价值追求,在当代更有了新的意义。
关于“和”字,有一个场景想必令人印象深刻。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几百名演员扮演的活字印刷字模,通过不断变幻,用大篆、小篆、楷书等不同字体展现了同一个汉字――“和”。这个画面感染了现场和电视机前所有的华人观众,更是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汉字和中华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字表演。
两年后,2010年《中华遗产》杂志组织了“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评选活动,“和”被评选为“最中国”的汉字。
和,何以“最中国”?因为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最推崇的理念。
“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圆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和”的方式,是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是在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奋进创新。“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论语》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斯为美”“最为贵”之道,正是这个“和”,“和而不同”之“和”。
孔子用和而不同来描述君子的品德,但它也可以指涉一种理想的世界关系。
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贯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各国互相交流借鉴,推动多元价值观的对话与融通。
从全球来看,倡导、践行和平主义、多边主义,也是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
“和而不同”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蕴含着适用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人用“和而不同”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维护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礼记》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文化不仅存于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贯穿中华文明的思想血脉,而且对世界文明亦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