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礼(左)与屠守锷(中)林宗棠(右)交谈
梁思礼回忆说:“当时既无资料,也无仪器和导弹实物。除了钱学森外,谁都没有见过导弹和火箭,简直是两手空空,一张白纸。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梁思礼和其他同事们一起争分夺秒,反复分析试验。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发射上天。它所飞行的550公里轨迹,标志着中国人从此迈入了火箭与导弹的时代。
随后,中国开始自行设计导弹。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成功发射,飞行一千多公里后,准确击中目标,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导弹终告成功。
但梁思礼并未满足于此。
通过试验,梁思礼发现“东风二号”原来采用的苏式技术有很大的隐患。苏联导弹的控制系统是无线电横偏校正系统,导弹在无线电的两个波瓣间飞行。但是一旦遇到复杂的山地地形,波瓣会被扭曲,导弹就可能打不准。
而当时我国已经在准备两弹结合试验(用导弹发射核弹头),一旦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发生偏差,后果将不堪设想。
梁思礼跳出苏联的框架,经过反复计算,最终创造性研发出全惯性制导系统,既能排除山地地形的干扰,又提高了导弹的制导精度。
1966年,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甲”完成两弹结合试验,打破了大国核垄断。
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后,梁思礼(左二)与聂荣臻(左五)、钱学森(左四)等在发射现场合影
梁思礼还全程参与研制长征二号系列火箭。他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成为长征火箭安全飞行的坚实保障。
1983年,梁思礼开始进军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可靠性的工作由硬件拓展到软件。
事实证明,梁思礼倡导的软件工程化对载人航天起到很大作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超过了近60年来研制的所有型号中从未达到的高度。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梁思礼与杨利伟等航天员合影
03
梁思礼留学美国期间,结识了一位来自北京的好友——林桦。两人都是导弹系统的专家。
当1949年梁思礼启程回国时,林桦选择留在美国。
当梁思礼任国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时,林桦在五角大楼担任攻击系统负责人。
梁思礼研发了“东风”导弹,林桦设计了“民兵”导弹。
梁思礼成了航天部的总工程师,但仍然拿着微薄的工资,住在单位分配的宿舍里。林桦成为波音公司首席科学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拿着几十万美元的年薪,住在西雅图的别墅里。
有人问梁思礼对此有何看法,他十分自豪地说 :“他*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导弹是保卫祖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