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实现月背软着陆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重燃登月大国梦,目前美国、欧盟已经定下具体的登月计划。欧盟表示将携手俄罗斯在2023年登陆月球,而NASA则直接拨款近10亿美元投资3家美国公司建造月球探测器。就在不久前,NASA还联合美国地质勘探局耗费无数精力完成了首幅月球地质全图,为重返月球做准备。
而几乎就在美国公布这一重大成果的同一时间,“玉兔二号”从月背又传回一项最新成果。在我国第五个“航天日”节日上,“嫦娥工程”项目部发布了人类首张长近500米、深近50米的月背地质剖面图,还包括部分月球矿物组分、空间环境、地形地貌等宝贵数据。
相比较之下,美国的地质测图也显得黯然失色,可以说我国在探月领域的成就已经走到了全球最前面,而“玉兔二号”也的确称得上是只“争气兔”,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事实上,“兔子”在月背取得的科研成就还不止这些。
此前有不少国家尝试在航天器、空间站上展开生物培养实验,但在月球上,这一领域还属于空白区域,不过在“玉兔二号”加入后,这一空白也被填补上了。
日前正在播出的央视节目,就为我们带来了详细的月背“生命之花”怒放日记。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背,当地面控制中心下达放水指令,月球背面生物植株培植实验宣布正式开始。1月5日,主相机拍摄照片显示,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的植物种子发育成为胚根。
1月7日,下传照片显示微型生态系统中第一片植物嫩叶探出了头。而在同步的地面对照试验中,1月12日已经能够观测到棉花、油菜、马铃薯种子萌芽,有明显的子叶发育长出,整体发育状况表现良好。对比实验显示,这3种植物种子适应于特殊生长环境。
要知道,月球上昼夜温差超过了300°,成功培育植物幼苗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国可以说是创造了人类奇迹。而此消息一经公布,引发了全球航天界震动。据悉,“寄宿”在月背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同月球探测器一样,需要进行稳定的月昼、月夜环境切换。而此前生物科普实验载荷内的生物也在结束此次任务使命进入月夜冷冻保存状态。
另外,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日前嫦娥四号、玉兔二号已经于4月30日进入第十七月夜休眠期。而截止目前,“兔子”已经累计行走447.68米,再次刷新月球背面行驶记录。据悉,在第十七月昼期间,“兔子”持续在着陆点西北方向深耕,向多个探测点展开研究工作,获得了大批的科学探测数据。
正是基于17个月昼期间的调研,“兔子”这才完成了这幅来之不易的月背地质图。另外,“玉兔二号”还完成了“双四百”的突破:月背“存活”超过400天、行走距离超过400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嫦娥四号”、“玉兔二号”外,远在45万公里外的“鹊桥”号中继卫星也非常值得赞誉,以一个“相对低调”的角色源源不断地将大量宝贵的科学数据传回地球,肩负着独一无二的月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