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钱谦益的《后秋兴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崖山一战,南宋归于蒙元,几千年积累的华夏文化被破坏,中华文明就此中断。
明亡以后,遗民们的感受同样如天塌地陷一般,中原文明再一次遭劫,男人们被迫剃发,满头疮疤,他们虽有补天之愿,却无回天之力,于是借诗词、小说、传奇表达哀哀亡国之痛。在此背景之下,出现了王夫之、陈子龙、吴梅村等人的遗民诗,出现了《长生殿》《桃花扇》等传奇,也出现了《红楼梦》这样的隐喻小说。
《红楼梦》采用了传统文人常用的以家喻国、以美人喻君王、以香草喻美政、以宝玉喻君权、以恶虫喻胡虏等方式,塑造了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女子形象,表达了“吊明之亡”的主题。
本书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几代人的修改完善,既要避开清朝的文字狱,又要保留明遗民的吊明主题,所以才出现了多种版本和正反两面的多种创作手法。当然,恰恰因为它的多灾多难,才造就了它的尽善尽美,成就了它成为无可企及的艺术高峰。
以宝、黛、钗为例,理一理其中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