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原无棉花。据考证,亚洲西部的印度、巴基斯坦,美洲可能是棉花的原始起源地。棉花怎样传入我国,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通过岭南和西北两路传入我国。而棉花的种植推广则是在元朝和明朝。
棉花在元代,开始受到了官府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历史记载,至元十六年(1289年)四月,元朝政府于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了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但由于不符合棉花生产实际情况,在至元三十八年二月(1291年),“就罢南六提举司岁输木棉”。说明在元初棉花种植面积不大,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原棉和棉布市场格局。
不过棉花种植也推广开来。大德四年(1300年),王祯任江西永丰县尹“买桑苗及木棉子导民分艺”,他的《王祯农书》还详细记载了从下种,浇水,间苗,打心至摘棉的一套棉花种植技术。元英宗至治(1321-1323年)时,维吾尔人燕立帖木儿在西乡县(陕西西乡县)推广棉花种植。地方官吏的积极倡导,有力地推动了植棉业的发展。而纺织技术与加工工具也在江南的松江府逐渐成熟。松江府的黄道婆,把海南黎族人民的纺织技术,传播到松江地区。为植棉和棉纺在长江流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把经济作物的种植,视为全面恢复和发展农业的重要内容,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早在元朝的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为了鼓励占领区内的农民种植桑麻、木棉,朱元璋颁布了具体的奖惩办法,规定“农民田五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为差,有司亲临督劝,惰不如令者有罚,不种桑枝出绢一匹,不种麻及木棉,使出麻布,棉布各一匹”。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命工部移文天下有司,下令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命地方政府年终汇报种植数目,并进一步实施优惠政策,以求提高农民种棉积极性。
由于政府的鼓励和科技的发展,加上民间充分认识到棉花的实用价值,在全国范围内,棉花得到了迅速推广发展。成化(1465年-1487年)、弘治(1488年-1505年)时,己是“其种已遍布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服之”。
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地区,棉花的种植比例不断增加,最终突破了自给自足的性质,实现了原棉、棉布的商品化。并形成了三大商品棉区。
一是以松江府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棉产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特别是松江府以东地带,土壤适宜于种植棉花,同时松江府又是当时全国的棉纺织中心。在松江府、苏州府、嘉兴府的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棉作压力稻作的农业种植结构。据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沿海高乡”多种棉花。到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种植面积更大,“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二是以鲁西、豫北、冀中南为中心的华北平原产棉区。该地区地势平坦,面积广阔,土质疏松,气候干燥,适合大规模种植棉花。加上此地靠近大运河,南北交通便利。明中后期号称“中州沃壤,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
三是以河南南阳府和湖北襄阳府为中心的汉水流域产棉区。本区虽然有汉江水运之便,但因平原面积小,棉花种植稍次于华北,松江地区。
不过,中国棉种的改善还得等到清朝后期。同治四年(1685年),张之洞从美国引进长纤维陆地棉,推广种植。从而克服了我国原来的非洲棉和亚洲棉种纤维短,质量差,不能纺二十支以上纱的缺点。使我国的棉织业和现代纺织业得以同步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每个时期引进的农作物,在称谓上都有比较鲜明的特征。你能根据称谓猜出它们大致是什么时候引进的吗?
01
胡瓜、胡葱、胡荽、胡麻、胡椒、胡豆
答案:两汉到魏晋从西北陆路引进的农作物,多数用“胡”字标明。
02
波棱菜、大理花、占城稻、南瓜、西瓜
答案:隋唐、北宋时期引进的农作物多按引进地区的名称称呼。
03
番荔枝、番石榴、番椒(辣椒)、番茄(西红柿)、番薯(红薯)、番麦(玉米)
答案:南宋、元、明时引进的栽培作物用“番”字表示从“番舶”(外国海船)带来的。
04
洋葱、洋笋(马铃薯)、洋白菜、洋槐、洋姜(菊芋)
答案:清代用“洋”字标明引进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