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养蚕抽丝的先后顺序,传承六千年丝绸文明,工序复杂超乎想象
古代中国最引以为豪的艺术品便是丝绸与瓷器,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典型的文化图景。有关养蚕抽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可见育蚕抽丝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紧密相连。直到张骞通西域才将这种技术传到国外,但古代中国丝织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垄断性无可比拟,那么养蚕抽丝的古法工序究竟是怎样的呢?
1.养蚕抽丝的第一步便是需要将蚕蛹进行处理,即在不破坏蚕茧的情况下提前*掉蚕蛹
如果要对活茧进行抽丝,有很多弊端,不但容易污染蚕茧,且若蚕蛹提前破茧,会对丝绸水平造成影响,因此蚕蛹处理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生丝的质量。最早的处理方法十分简单粗暴,便是通过暴晒*死蚕蛹,这样得到的蚕茧十分雪白干燥。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便是暴晒之后的蚕丝变得干脆,丝的韧性和强度都大大降低,影响了生丝的品质。
后来采用了盐腌法,就是将盐作为隔绝空气的封闭层,在*死蚕蛹的同时,也吸收了蚕蛹中多余的水分,保持了生丝的韧性和品质。此法的优点是保存了生丝的质性,但操作十分复杂且处理时间比较长,不利于大规模操作。
到了元代出现笼蒸法,此法就是用蒸笼处理蚕茧,在保持合适温度的情况下,不会破坏生丝的构成,但能够迅速*死蚕蛹,处理较快且便于大规模操作,此法渐成主流。直到晚清才开始出现火力焙茧法和烘茧法,此法需要相当的工业基础进行配合,实质上是笼蒸法的变种。
2.养蚕抽丝的第二步便是缫丝,直接分离茧体中的丝素并将其初步合股
蚕茧的主要成分便是丝素和丝胶,其中丝胶比较溶于水,且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这样剩下来的便是丝素。所以第二步的工序原理便是利用丝素和丝胶水溶性的差异,将蚕茧放置在水中抽出蚕丝的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