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优秀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历经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海纳百川而广泛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积极成果的结晶。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脉”。“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魂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新时代,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明根基、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而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带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根基体现在诸多方面。一是中华文明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从“民为邦本”的政治观到“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从“亲仁善邻”的睦邻观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情怀等,这些都表明中华文明所蕴涵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观层面的作用。
二是中华文明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条件。其“自强不息”的精神赋予了中国人不懈探索的毅力,其“革故鼎新”的传统赋予了中国人勇于创新的勇气,其“海纳百川”的气魄赋予了中国人善于学习的格局,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刚毅、创新、开放的品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成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是中华文明深刻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例如,“经世济民”“天下为公”等思想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政治制度的走向;“百家争鸣”与“独尊儒术”的交替深刻影响了我国“马克思主义主导的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文化制度;“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社会建设制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深刻影响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四是中华文明蕴藏着丰富的治国智慧、积累了宝贵的治理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层面提供了智慧。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的治国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等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
第一,与传统中国封建主义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比,其优势在于“社会主义”。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中国是地主阶级专制的封建主义。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社会各阶级奋起反抗,掀起了一次次“救亡图存”“革新图强”的浪潮。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性质,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因而相继被历史淘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便焕然一新。正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共产主义目标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与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主义相比,其优势源于“改革开放”。新中国建立初期正值两大阵营冷战对峙,中国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同当时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中国选择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所有制方面实行纯粹的公有制,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分配方面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这样的制度设计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是必然的,虽然经历了严重的曲折,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道路。“改革”意味着冲破僵化的传统体制,充分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开放”意味着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广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积极成果。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以*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确立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实施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立了*理论。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走向完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三,与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相比,其优势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苏联模式曾经是两大阵营冷战对峙时期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社会制度。其特点是快速推进工业化就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具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建立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就是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推进全盘集体化就是为了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为了消灭剥削阶级和国家,以为将来建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创造条件。苏联模式曾展示过巨大的威力,不仅苏联成长为世界超级大国,而且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得到了整体性提升。然而,反思苏联模式也不难发现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很大程度上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搬用和对共产主义的激进化追求。在国内,因防止“修正”而拒绝改革,民主和民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人民逐渐失去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在国外,因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利诱和政治渗透,最终在美西方的颜色革命中走向失败。苏东剧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虽然苏东剧变也对中国社会主义构成了直接而强烈的冲击,但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坚决捍卫了社会主义。中国既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又坚定不移推行改革开放;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又发展了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推向新时代。
第四,与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相比,其优势在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各大文明协调发展,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成果,它虽然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但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国特色”也就是“中国优势”,主要取决于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摒弃了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坚持共同富裕;摒弃了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摒弃了人与自然对立、向自然掠夺的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摒弃了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道路,也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作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