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弘扬这种文化艺术是中学生力所能及的。
从抄录对联到创作对联,是一个从学习到创造的过程,它需要学生从感兴趣开始,在欣赏品味中明理(知格律),从而作出理智的应答,这个过程符合中学生认识和创造的规律。
讲一讲有关对联的历史故事。郑板桥是一代书画大师,乡邻多请他书写春联。年夜饭后,他贴于门上的对联多次被乡邻揭走。如此几番,他无奈中作联一副,先各书一半贴上,联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乡人见后,不再揭走。至更深,他再续上其联的下半部分,联称“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李大钊改杨继盛诗“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用以述志。现在读之,也恰是李大钊一生的写照。
1951年,周总理题何香凝画“喜鹊牡丹图”的联语是“鹊报授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不仅联画合璧、相映生辉,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红岩》中写革命志士在敌人集中营为难友龙光华献出的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
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该挽联表达了“坐穿牢底,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名联巧对示例1.拆字对:踏倒磊桥三块石,
剪开出字两重山。
2.嵌字对:土豪劣绅,土崩瓦解;
地痞流氓,地磨草光。
3.顶针对:金水河边金钱柳,
金钱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
玉等花插玉人头。
4.谐音对:两舟同行,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狄青)怎比萧和(萧何)。
5.返复对:美言亦善,善言亦美;
同音容异,异音容同。
6.集句联: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吾与黄盟。
对联知识简介。对联的定义。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它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春节时贴于门上称春联,是我国人民在春节中装点环境、庆贺丰年、祈求吉祥的一种特有习俗,源远流长,具有民族性。
对联又是短小精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其叙事绘景、抒情言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对联还是名胜殿堂客厅书房、亭台楼榭、庙宇碑墓的装饰品。
婚丧嫁娶、起屋乔迁用它,三百六十行,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也用它,具有广泛性和实用性。
对联的特点对联有其明显的特点:
对称。它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语调(平仄)相对,结构相同,且张贴在建筑物的对称位置上。(韵律比较复杂,中学生可以后再学。)
自古以来,因分类标准不ー,多有如下分类:
- 喜庆联、寿联、挽联。
- 自题联、馈赠联。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于儿孙”;
识礼,如:“学而不厌,人不倦”;
识人,如:“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识社会,如:“斧头劈出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
教育作用。自励励人,述志明心,如:“有关家国事勤做,
无益身心书慢开”,
“虚心使人进步,
骄做使人落后”。
讽刺,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欣赏娱乐作用。联语与其他文字样式相映成趣。如湖南桃源县风景区水源亭联:
“村舍俨然,笑渔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偕太守常来问津。”
读对联,想《桃花源记》,游兴盎然。
又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写尽王阁之美景,读之赏心悦目。
对联装点名胜古迹、厅堂楼阁,别具一番情趣,它又与普通百姓家家结缘,为大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老幼相宜。
它与书法艺术相结合,万代流传。
建议中学生抄写对联,注意上下联的张贴位置,顺序和横批。
还可以各自创作对联。
(1)一个学生选择内容、形式俱佳的对联,隐去一联的某些字,让另一个学生根据另一联应答。
(2)一个学生选择名联巧对,隐去一联,让另一个学生应答另一半。
(3)学生互相出题相对,或指物、指景、指事作对联有关说明。
谢谢朋友们阅读!写作不易,请读者支持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