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开篇声明:本文为九州原创图文,欢迎关注@九州铮史 带给你别的平台所没有的历史哲思。文章虽长,但精华在后面!
纵观整个三国历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之所以被称为最为著名的三大战役,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这三个战役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另一个方面,这三次战争无一例外的左右或改变了三国乱世的格局和历史走向。
九州配图:三国
其中官渡之战的完胜,使得曹操击败了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一举奠定了北方大部地区的统一基础;赤壁之战的结局,为孙刘两家的快速壮大赢得了难得的空间和时间,客观上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而夷陵之战的完败,则是蜀汉由盛转衰的标志性分水岭,此后三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僵持对峙格局。
有意思的是,仔细复盘这三大战役的过程,九州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现象:最终取得胜利的一方,之所以能够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皆源于一个同样的制胜战术——火攻奇袭。通过火攻,弱势一方均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沉重打击了强势一方的有生力量或者持久战的基础,使得战场形势和强弱格局瞬息逆转,简直是神乎其神、妙不可言。
九州配图:三大战役主帅
那么,为何在这三大战役中,胜利一方都无一例外的选择“火攻”战术呢?为何“火攻”的运用能够带来那么大战场局势的改变呢?在古代战场上,除了这三大战役之外,还有哪些是运用“火攻”战术取胜的典型战例?另外,“火攻”战术的运用都需要哪些条件的配合呢?亦或说,在何种条件下,才能将“火攻”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呢?
要解答上述问题,让我们先来复盘一下这三大战役的战前背景和基本过程。
三大战役的复盘本节我们从强势一方、弱势一方、战争背景、制胜关键、战争走向与结局等方面来对这三大战役进行简要的复盘梳理和比对。
- 官渡之战
九州配图:曹操夜袭 火烧乌巢
- 强势一方:袁绍,按《三国志》说法:“精卒十万,骑万匹”,也就说精兵至少十万、战马万匹,号称百万雄师,兵精粮足。
- 弱势一方:曹操,《三国志》说:“时公兵不满万”、“公以十分居一之众”,可见此时驻守官渡的兵力最多也就一万有余,而且粮草供应是大问题。
- 战争背景:本质上说,这次战争的性质就是袁绍正式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宣战,企图一举统一北方全境的对决战。
- 制胜关键: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随着前方战事胶着,为了一举歼灭曹操势力,袁绍从后方调集了大量粮草并派大将淳于琼率万人护送至乌巢粮仓。恰逢袁绍谋士许攸叛变通敌,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捣毁粮草辎重。曹操当机立断立即付诸行动,亲率五千步骑,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趁着暗夜从小路奔袭乌巢。在曹操的鼓动下,将士死战,最终打破袁军守兵和增援部队,斩*淳于琼,并将乌巢囤积的粮草辎重烧的干干净净。
- 战争走向:火烧乌巢之后,袁军军心大乱,大将张郃、高览率所部兵马投降曹操。此后袁军内部出现了大动荡,最终大军溃败。袁绍带着八百残兵仓惶逃遁,剩下的七八万人马,悉数被曹军歼灭或坑*。曹操以极为弱势的兵力,出奇制胜,一举击溃袁绍的十数万大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场奇迹,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笔。
- 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