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孔子学生曾参所著《孝经》中的一句话,曾参孝母的故事,还被列入了二十四孝。但是有人质疑说:母亲啮指,孝子痛心,曾参孝母的事情,经不起科学验证。
据笔者所见所闻,那个故事虽然有时候不能被现代科学解释,或许也不被很多人理解,但是类似的事情绝对发生过,而且这样的故事,读者诸君也曾听过见过,甚至在您自己身上也曾发生过。
曾参是孔子的门徒,这个大家都知道,而孔子之所以收曾参为徒,也正是看中了他的孝顺美德:“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曾参的父亲曾点(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咱们上学的时候学过他的故事。曾点就是那个用“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获得孔子点赞的逍遥派。
曾点在孔子面前是个生性淡泊的好学生,在家却是一位严父,而且严厉得近乎暴躁:有一回小曾参铲地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棵瓜苗铲掉了。曾点一看儿子没有专心产地,一棒子(估计是锄杠)就把曾参打晕了。
打晕了儿子,曾点自然心痛愧疚,曾参醒来后,马上退到一旁弹琴唱歌,那意思是告诉老爹:“我没事儿,没被您打傻,也没有生气。”曾参后来成长为天下有名的孝子,而这件事就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来由。
但是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很不以为然,把曾参批评了一顿:“你傻呀?看你爹抄起大棒子,你还不赶紧跑?万一他一失手把你打死了,你这岂不是让你父亲背上了*子的恶名?”
曾参也挺委屈:“谁知道他会下死手呀!”孔子笑了:“来来来,我教给你六个字——小杖受,大杖走!”孔子教导曾参的这六个字,也流传了下来,还成为了很多熊孩子的救命法宝:管他大杖小杖,先跑了再说。
后来明朝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被太子朱标气坏了,拔出宝剑喊打喊*,朱标撒腿就跑。追得气喘吁吁的朱老头大骂朱标不孝,旁边大臣笑破了肚皮,朱标却不紧不慢地说:“小杖受,大杖走。这是孔夫子教导给我的,万一你失手把我宰了咋整?”
本来就是吓唬人的朱元璋借坡下驴:“看在孔老夫子的面子上,饶了你。”然后父子俩和好如初,就像刚才的事情根本就没发生一样。
曾参孝母,那是发自内心的孝顺,二十四孝中确实是有一些不靠谱的,比如“卧冰求鲤”,用肚皮化开冰面,不如找一块石头砸,“埋儿奉母”确实是“埋子赡亲不得法,儿幼何辜难成牙。”但是关于曾参“母亲啮指,孝子痛心”的故事,看似不合常理,但却能真实发生。
那件事的原文翻译过来是这样的:有一天曾参上山砍柴去了,家里忽然来了客人。母亲一介女流,自然不好招待,急得直咬手指头。正在山上砍柴的曾参忽然感到一阵阵心痛,总觉得家里发生了什么事请。于是他扔掉柴担,一溜烟跑回了家中,一问才知道,是母亲急得没办法咬了手指头。这就是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典故。
但是那段记载肯定是有一些出入,原文说母亲故意咬手指头:“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但是笔者认为,当时的情况应该是母亲手足无措之间无意咬了手指头,因为作为一个母亲,是不会用这个方法召唤儿子的——儿子拿着柴刀在山中樵采,是一件危险工作,一个母亲是不会让儿子太过着急的,她也怕发生意外。
但是母亲啮指,孝子痛心这种事情,是真的有可能发生的。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说什么都有人会质疑,所以只能讲一句成语:“心有灵犀”。心有灵犀不但仅仅适用于爱人之间,亲密的朋友、骨肉亲人之间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正所谓“孝感动天”“血脉相连”,作为亲生儿子,对父母的痛楚有所感应,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虽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是科学难以解释的事情太多了,我们倒是宁愿相信“母亲啮指,孝子痛心”是真的——百行孝为先,这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品德。关于这一点,读者诸君最有发言权,因为大家可能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