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可以看出来,刘亦婷的成功,不同于以往很多天才神童,而是来自于家庭教育。而这种教育方式又是很多家长想做但是又没有做好的事情。
因为绝大多数孩子都只是普通人,很多家长也并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很难像刘亦婷和她的母亲一样配合得天衣无缝,反而很多孩子难以承受强大的压力,出现各种不该有的心理健康问题。
爸爸的参与,妈妈的理性对孩子影响重大对普通孩子来说,需要的也许就是爸爸不忙,有空可以陪我,妈妈不凶,可以温柔地对我。看似简单的要求,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是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到位,会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形成很好的影响,在孩子心目中,爸爸往往是最强大的英雄,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而爸爸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喜欢和孩子玩闹,孩子更容易接受爸爸,但是在管教时有更加严厉,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爸爸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因为爸爸有更高大的形象,孩子会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方式,从而更容易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而妈妈则不一样,对孩子凶往往只是体现在言语上,实际上则是心慈手软,甚至在爸爸教育孩子时,忍不住要出来保护孩子,实际上就是双重标准,很多教育理念很难执行下去,孩子在熟悉了妈妈的套路之后,往往就变得疲沓,对妈妈的吼叫无动于衷,甚至产生蔑视的心态,特别是在孩子长大,学到的知识,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而妈妈受限于知识储备,在学业辅导上越来越无力的情况下,任何说教的言语都显得苍白,反而可能因为经常发脾气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第一步:与孩子一起,增进亲子关系上周期中考试结束,开了本学期第二次家长会,班主任说的第一句话:希望爸爸妈妈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秋天的景色,不要一直待在家看电视或者送到辅导班补课。因为才一年级的孩子,却非常缺乏想象力,刚刚教过四季,大部分孩子能想到的只有夏天的西瓜和冬天的雪,对春天和秋天很多孩子几乎没有概念,即便能想到的也只是只言片语,纵然在课堂上和辅导班学到再多的知识,也会因为缺乏想象力而失去创造力,长此以往,孩子就可能失去观察能力,成为只会解题的“乖孩子”。更何况,周末一家人出游,无疑是增进家庭亲子关系最好的方式。
第二步:满足孩子的要求,培养孩子的兴趣增进家庭亲子关系,只是良好家庭教育的第一步,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因为这是形成良好沟通的条件。前面已经说过,家长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孩子对家长同样有很高的期望值。家长要做的就是要知道孩子的期望是什么。对孩子来说也许没办法完整清晰地表达,但是他们会通过一件件事情来告诉你他想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比如说,家里的熊孩子喜欢把酱油,花生油,洗衣粉倒进水里,美其名曰“做实验”,着急的家长也许会立刻制止,一来浪费,二来弄得满身满屋子也不好收拾,但这其实就是一个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做实验的机会,爸爸就可以充当指导老师的角色,让孩子观察把不同液体混在一起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一方面可以增长孩子的课外知识,也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第三步:循序善诱,不要急于说“不”“不”代表拒绝,但是这个字最开始都是家长嘴里说出来的,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是因为看到了孩子要求的不合理,所以断然难以满足。但在孩子的角度来说,就相当于自己的要求和期望没有得到满足,这与家长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而孩子心理抵触是一个道理。如果感到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就断然拒绝,孩子就会有样学样,而且会更加任性不理智,只要不开心,任何事情都可能说不行,不可以。一场家庭战争就不可以避免。
要解决这一点,最重要是要养成好习惯,也要允许孩子有犯错的空间。晚上一家人出门看戏,我带着两孩子走在前面,哥哥突然要求吃棒棒糖,并邀请弟弟发动攻势,举手表决,我独木难支,2:1败下阵来。无奈给两熊孩子买了棒棒糖。
因为以前开家庭会议,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弟弟一起参与,凡是有家庭重要决定,都由大家举手表决。正常情况下都会是4:2或者5:1,因为弟弟还小不懂事,所以经常是“两面派”。很多事情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理由让孩子无话可说,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心理并不服气,但是之所以还能听话,就是在他心理形成了一种规则意识。
作为父母也是一样,既然用规则来约束孩子,自己也要受到规则的约束,一旦自己开始破坏,就会在孩子面前失去信用,今后也很难让孩子遵守规则了。但孩子只要养成规则意识,就不会轻易去打破,这才让家长有机会去跟孩子好好讲道理。孩子也才可能认真地听进去。
当一切都理顺以后,爸爸妈妈也许会发现,带孩子也许不是那么累,反而会有很多乐趣,把孩子的童言童语记录下来,你会发现这就是一本最有趣的故事会。当孩子上大学之后,孩子还能每天絮絮叨叨跟你讲在校园里的趣事,你会感受到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因为很多家长已经体会到,从孩子离开家到大学那一天起,自己的心其实也跟着跑了,但是自己给予的关怀,换来的可能就是几句“嗯”,“知道了”,“我很忙”甚至是“烦不烦啊”。那时候你也许会发现,原来自己做的只是感动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