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条食品安全小常识,生活中的食品安全小常识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5 08:26:25

8 条食品安全小常识,生活中的食品安全小常识(1)

饮食安全的黄金定律

俗话说“病从口入”。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吃得不好,不但对健康没有帮助,还有可能导致疾病,所以饮食安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8条确保食品安全的黄金定律,可供您参考!

1. 食熟即食。

食物一旦煮熟就应该马上吃掉,而在常温下存放了4~5小时的煮熟食物不建议食用。

2. 食熟方食。

对于要煮了吃的食物,一定要煮熟透。所谓熟透,是指食物所有部位的受热温度至少达到70度。

3. 选择加工处理过的食品。

例如,消毒牛奶、用紫外线照射过的新鲜或冷冻食品。

4. 保存食物时不要让生、熟食接触,否则容易造成污染,使熟食滋生有害微生物。

5. 厨具、餐具要保持清洁。

6. 烹饪之前应洗手。

如果手上有伤口,烹饪时应包扎好,避免与被加工的原材料接触。

7. 避免昆虫、猫、狗等接触食物,以免其将有害微生物播散到食物上。

8. 饮用水和准备食物所需的水应清洁干净,若怀疑水不干净,应把水煮沸或进行消毒处理。

吃饭要定时定量

我国传统对一日三餐的安排为“早饭要饱,午饭要好,晚饭要少”,这是有道理的。从时间上来说,一日三餐之间,相隔最好不要超过5小时。这是因为:如果相隔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饥饿感并体力不支;而相隔时间过短,又会使人体的消化系统忙于消化而产生疲劳感。

在我们的一日三餐中,并不是仅仅考虑相隔时间就足够了,还要考虑生物钟。人体有固定的生物钟活动规律,其中包括了饮食规律,一般情况如下:

早餐时间应该在早晨7点左右,且考虑到与前一天晚餐相隔时间较长,上午又是每个人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候,所以早餐应保证量和质,也就是早餐要吃“饱”。

午餐时间应该定在12点左右,不需要像早餐那样丰盛,吃到七八分饱即可,所以可以适当提高饭“质”,甚至可以花点时间享受一下饮食的快乐,也就是午餐要“好”。

晚餐时间应该定在下午5~6点,考虑到晚上10~11点就应就寝,因此要吃少一些,古人推荐粥食一碗,或可稍配一些菜肴,也就是晚饭要“少”。

另外,要根据一天的营养需求合理安排饮食的摄入量,而不是根据个人对食物的喜好程度。符合自己的口味则贪吃,不喜欢就不吃,这就违背了饮食规律中“定量”的要求。

多食多苦患

前人有“多食之人有五苦患”之说,指出了摄食过多的危害,即“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吃得多,大、小便就多,身体就容易发胖,饮食也不容易消化完全,晚饭吃得太多,还会影响睡眠。这是古人的金玉良言,也是大量观察和实践后的经验总结,值得我们学习并用于膳食养生的实践中。

其实,人体自身是一个很严密的系统,每当我们进食到一定量的时候,我们的身体自然会发出信号,那就是“饱”感。我们日常只要细心体会,自然会明显感觉到,一旦“饱”感出现,那就是适量了,即使这时还有食欲,也应该及时停筷。如果出现“饱胀”“吃撑了”的感觉,那无疑是过量了。

当然,我们以上所提到的感觉,是针对没有疾病的人群,如果是有明显胃肠道疾病,如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或因其他系统疾病影响了胃肠道功能的人群,则不在此例。

少食增寿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的长寿经验已被现代研究证实了科学性。

有研究者曾对1400名处于正常热量供应状况下的60~64岁的人进行了试验,其中668人每天吃1~2顿饭,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患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另168人把同样的饮食分为6次吃,即一天吃6顿,总量不变,患心血管疾病的人仅有1/6,比1天吃1~2顿的人患病率减少50%,比1天吃3顿的人患病率降低18.8%。这说明,少吃多餐对老年人的健康是有益的。

不吃早餐危害多

其一,长期不进早餐的人极易患胆结石。通常晚上10时以后,人体便进入空腹状态。如果次日早晨不进餐,待到午饭时,胆汁在胆囊内已停留超过10小时,大大增加了胆汁凝聚出结石的机会。

其二,长期不吃早餐,会打乱消化道正常的节律,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严重者诱发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清晨起来,胃中胃酸的相对浓度较大,如果不及时进食将之消耗掉,就会刺激胃、十二指肠黏膜;加上胃是一个可以收缩膨胀的器官,在早晨,胃已经收缩到很小,不吃早餐,还会持续收缩,到午餐时,势必会使胃急剧膨胀,胃黏膜容易受损。长此以往,便容易患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活到百岁的四季食养》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